☉李明璁/2006.01.23中國時報
「期待去誠品信義旗艦店,還有繼續上次在公館的小巷子尋寶」。這是我的日本好友,即將在二月出差來台北國際書展時,最重要的個人心願。我覺得既「哈台」又「好讀」的她果真內行,準確聚焦了在我們這個城市中同步形構的兩種閱讀景觀。
首先是那座亞洲數一數二大的書店,堪稱本地出版零售業「垂直整合」的極致。與鄰近奢華的消費/居住空間相呼應,宏偉、高大、廣博……諸如此般震撼著消費者 /閱讀者的感官經驗,誇耀而喧囂地滿溢於安靜的書冊之上。這是誠品的第五十家連鎖書店,三千坪大,外加四千五百坪強調國際化、風格化、個性化的商場,把人 們單純的閱讀與購書行為,召喚並統合到一個更全面的消費樂園裡。
廣告文案說,他們要「打造一座閱讀與生活的博物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部官員說,「這不只是書店,而是一個讓人體驗生活美學的創意空間」。權威性的 商業雜誌則說,這是「正在流行的美學經濟與體驗經濟之代表作」。而我想說的是,這個新樂園的誕生固然值得慶賀歡呼:它是都會中產階級累積文化資本(就像累 積消費點數一般)的要塞、也是個人採購各式品味符碼的特區,但它能否進一步撐大本地閱讀人口的版圖、激發真正多元的知識觀念(而不只是進口更多樣的跨國商 品),則有待後續觀察。
除了在東區有向上垂直整合的、華麗無比的巨型書店,在城南的公館一帶,有人則努力串連,要向下深化,持續擴展一種「水平延伸」、遍地開花(異質品味與觀點 紛雜並立)的閱讀景觀。這群以「溫羅汀(溫州街、羅斯福路與汀州路)聯盟」為名的社區工作者,以美西幾個知名的大學城作藍圖,矢志要在台大周邊打造一個與 「誠品現象」(中心化、連鎖化、資本密集化)截然不同的閱讀與生活空間。於此,買賣書籍不在昂貴而巨大的建築中,而是在小巷弄(甚至地下室)、有點擠或有 點暗、專注而安靜的空間中進行。這些獨立小書店,連同其他小咖啡館、表演酒吧、NGO組織等,是窮學生、搞樂團或其他文化藝術活動的、社運工作者、以及各 種另類「讀癮」者等經常出沒之地。
這兩種截然不同卻巧妙共存的閱讀景觀,前者(大而美的誠品旗艦店)有市場與媒體推助,後者(小而精的溫羅汀書店群)有學界與社區支持。從知識分子自身的興 趣看來,這似乎是一場文化品味的爭奪戰,是「都會邊緣的波西米亞菁英」在抗衡「都市中心的布爾喬亞菁英」。然而從普羅大眾的角度來思考,我們得進一步追問 的是,有這麼多元美麗的閱讀景觀,為什麼台灣的整體閱讀人口,相對於我們每年驚人的新書出版種數(排名世界第七),卻沒有明顯的量增?也就是說,我們有夠 多吸引各國愛書者前來朝聖的理由,卻很諷刺地無法讓更多自己的同胞養成「讀癮」。
要把閱讀變成生活裡不可或缺的活動,市場和社會組織都動起來了,希望我們的政府也多點力氣和創意,投入更具有紮根性、庶民感、生活化的「閱讀培力」 (reading empower)工作。比如說,在捷運站設置書報回收攤供通勤民眾自行捐取書籍、在社區鄰里舉辦二手書交換等活動讓各類讀者能藉此形成一種新的人際網絡、 在公共媒體製播多一點、有趣一點的讀書節目,等等。
總之,請一起來搞台「讀」運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