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13, 2007

這裡就是我們的新家~~~(吶喊~~)

面對上次的惡房東,硬要我們繳身分證才能住在那邊,
(迷之音:因為無名被雅虎吃了阿~誰知道雅虎這麼機車)
在經過長時間的奮鬥下,小弟終於把我們在無名的家,
搬來這裡了~~~~(淚)

希望各位夥伴會喜歡這裡喔,
這次特別開設了一個討論區,大家可以多利用喔,
如果有任何問題的話,請務必跟小弟說,
現在....我要去吃飯了= =

我好餓阿~~~~~~~~~~~~一個人搬家果然辛苦= =
(os:雖然只是搬文章.......)

版主碎碎念:什麼是輕小說?

什麼是輕小說?

身為一個2x歲的老頭(心智年齡是老頭冏rz)~看到我那
1x歲沒什麼文學氣息的弟弟,非常認真的看著文學小說的瞬間,心裡那莫大的憾動,是比爾大叔(最有錢的那個)說要把家產給我都無法比擬的!!

身為一個輕度文字中毒者,啃食文字其實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但是對於現今普遍有閱讀障礙的大眾而言,閱讀似乎是辛苦的事!!(所謂的閱讀障礙不是說疾病啦,是指那些為了某些目的而被強迫的閱讀,進而打壞了閱讀胃口,以致於長大後對閱讀產生排斥的現象)

所以,輕小說就成為許多人(年輕人居多)的最愛!!

輕小說(light novel)即是「可輕鬆閱讀的小說」!輕小說涵蓋推理、奇幻、科幻、校園、愛情等眾多類別,為近30年最不可小覷的出版類型!不僅《出版月 報》特別製作「輕小說研究」特輯,探討其興起源流,出版社每年更舉辦「這本輕小說真厲害!」的票選活動!

較有名氣的輕小說在各書局架上都可以看得到喔~像高橋彌七郎的「灼眼的夏娜」、谷川流的「涼宮春日」系列、喬林知的「魔的系列」、雪乃紗衣的「彩雲國物語」、時雨 澤惠一的「奇諾之旅」等都很有名喔~(個人已慫恿弟弟擁有多套 A m A)

雖然這些個輕小說的價格一整套買下來也都不是很"輕",不過內容適合更多人輕鬆閱讀(也有很難觸碰的就是= =,不過,大部分是啦),倒是它CP值高的地方。

輕小說比起歐美那些人物、時空架構較為繁重的"史詩"比起來,無俚頭的成分較多,讓人在閱讀時不至於心情很"沉重",且往往一本史詩的價格也絕對不便宜啊~(冏RZ),何況有的還出很多本= =(這就叫做經典嗎),因此輕小說的快速竄升,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囉,中(重)度文字中毒者的各位會看的書往往都很"沉重"或"功能性",偶爾去看看輕鬆點的也不錯喔!!

活動預定:8月28號聚餐,會員大募集~~~

本協會預計在8月28號到旗津聚餐喔~~~

聚會地點: 旗津 萬三餐廳

詳細地址清點選下列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cuisinemap&article_id=2578372


活動時間: 8月28號 晚上6:00

不知道該怎麼去的夥伴們可以在

pm 5:30前於鼓山輪渡站外集合(請騎機車)

我們會在那邊先做初步的集合,
有意願參加的夥伴可以先寄e-mail到khread@gmail.com信箱,

或電懷鳴老師(手機0935-831-903)

也可以打電話給小弟我恆耀(手機0982-804-993)

期待您的參與喔~~~

版主碎碎念:我從網路上抓來的文章

青壯不讀書 台灣淪為M型閱讀社會

文憑掛帥的現在,一張紙不一定能改變一個人的經濟,
卻已然打壞了許多的精采時刻與興趣,
曾幾何時,讀書已不是樂趣?
曾幾何時,孩子不斷提前懂得社會壓力?
曾幾何時,快樂的定義,在於物質的獲取?
曾幾何時,誰抹殺了孩子的希冀,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所想要的未來?


時報 更新日期:2007/07/30 09:29 記者:【丁文玲/台北報導】

三項近日出爐統計顯示,台灣已淪為M型的閱讀社會,老人與孩童是主要閱讀群,青壯的中堅分子則不讀書,在全球爭相以知識經濟較勁的此際,台灣核心中堅分子卻遠離書本,國家競爭力著實令人擔心。

這項令人憂心的統計發現,少年和壯年人口閱讀時間未達全國平均值、到訪圖書館的頻率最低、借閱圖書量最少、不看書或很少看書者最多!

老人與孩童 主要閱讀群

根據台北市立圖書館二○○六年的紀錄,青少年是全館所有年齡層中書籍借閱最少的,而《遠見》雜誌完成的一份「台灣閱讀大調查」,發現目前正處於大學與研究所階段的十八到廿四歲年輕人,上網是最大的休閒活動,他們每周泡在網路的時間為十九.四七至二三.六九小時,收看電視十六.九一小時,看書時間不過三.三八小時;廿五到卅九歲的人,竟然超過三成表示很少看書,閱讀時間落後全國平均值。

另一項由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的調查也指出,十六歲到五十歲的中壯年人口,不僅圖書館到訪率最低,在職人士借閱八本以上圖書者,比例也相當少。

換言之,國內民眾從國中開始,一直到進入職場的四十歲、甚至五十歲,閱讀的風氣普遍低落,以年齡分布觀之,孩童與老年人竟成了閱讀的主要族群,最具生產力的青壯人口反而不愛讀書,M型的閱讀社會,帶來隱憂。

文憑掛帥 閱讀總被犧牲

「台灣的閱讀推廣運動,往往從青少年升學階段開始,就畫上休止符了。」台北市故事協會理事長謝艾士,原本是致力提升學前與國小學童閱讀風氣的故事媽媽,去年起,她與教育部「焦點三百」閱讀計畫合作,深入宜蘭、苗栗、連江三縣的國中,宣揚閱讀的重要性。結果她發現,文憑掛帥、投考明星學校的遺毒,讓閱讀相關活動,在國高中很難延續。

「為青少年量身訂做的書太少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侯秋玲也無奈的表示,「事實上,閱讀活動不只與國語文科目有關係,卻總是被聯想在一起,導致其他領域的老師排斥推廣閱讀,認為佔去數學、生物等學科的學習時間。」也導致閱讀活動在國高中推行困難。

網路成為常用資訊來源

至於在職人士不讀書的問題,主持前述網路與實體問卷調查的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所長陳昭珍認為,中壯年到訪圖書館頻率低,調查也顯示,在職人士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時間最長,網路逐漸取代書本,成為資訊的來源。

不過有趣的是,在陳昭珍的研究中,雖然電子書是民眾希望實體圖書館能多多充實的館藏,但圖書館網路化,卻並不符合大家的期盼,人們喜歡上實體圖書館,勝於逛圖書館網站。若依此推論,假使圖書館能加強硬體功能,多舉辦閱讀活動,再加上國高中鼓勵學生讀課外書,企業形成領袖帶領員工一起讀書的氛圍,台灣的閱讀風氣也許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好書介紹】三十本讓你重新尋回閱讀樂趣的好書(適合對象:成人)

☉佚名(有誰知道作者?請惠予告知。謝謝!

1.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艾德勒,范多倫/著
出版社:台灣商務
這本書在一九四○年出版,一九七二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不論什麼時候讀,都不能不嘆服作者對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節省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與領悟。
這是一部有關閱讀、永不褪色的經典。莫提默.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譽。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並擔任一九七四年第十五版 《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而聞名於世。查理.范多倫 (Charles Van Doren)先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幫他把一九四○年第一版《如何閱讀一 本書》內容大幅修編增寫,因此,一九七○年的新版就由兩人共同領銜。

2.書架─閱讀的起點The Book on the Bookshelf
作者:亨利,佩特羅斯基/著
譯者:薛絢
出版社:藍鯨
素有『科技的桂冠詩人』美譽的知名作者─亨利˙佩特羅斯基 (Henry Petroski)從簡單的直覺開始,一路抽絲剝繭,呈獻給讀者一部跨越千年,關於書與書架,時而交叉質詢、時而對位合鳴的閱讀蒙太奇。
書,一個再熟悉不過的物件。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書以書背朝外,直立在架上」的儲存法,其實就是為了解決書籍氾濫的空間困境;而書籍大量生產的背景又來源於另一種工藝──印刷術的改良。作者在本書中為讀者描繪的是社會、工藝、與物件,三者的神秘探戈舞步。

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
作者:天下雜誌編輯
出版社:天下雜誌
閱讀和聯想力、創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記憶力都有極大的關聯。每個人都知道,世界已進入知識世紀,一切的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為主,而一切知識的基礎都自 閱讀開始。如果今天的小孩,二十年以後的社會棟梁,不愛閱讀,或者與其他國家相比,不喜閱讀,那麼二十年後的國力強弱及社會進展,在今天即已注定勝負。
閱讀即未來。但從《天下》的「全民閱讀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從大人到小孩,都不愛看書,閱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遠落於電視、電腦、運動等其他活動。事實 上,台灣從上到下都沒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看完本書,希望讀者每天至少抽出一段時間,放下所有事情,為自己或陪孩子閱讀。每天翻讀幾頁,會使人生大不同。

4.閒話讀書-閱讀成癮者的私語
作者:安妮.弗朗索瓦/著
譯者:俞佳樂,唐媛圓
出版社:米娜貝爾
這 本書既不是在教導讀者如何閱讀才有效率,也不是在探討「閱讀」這種人類行為。作者安妮.弗朗索瓦並非瘋狂的圖書收藏者,而是沉浸在閱讀樂趣的書狂,環繞著 「書」的點點滴滴都成為筆下的題材:書本出借時的心酸不捨、紙張飄散出來的各樣氣味、裝釘印刷錯誤造成的趣味、閱讀與生活的緊密互動等。透過作者歡快詼諧 的文字,讀者將從本書中感染到作者對於閱讀的欣喜,從而學習著讓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講述讀書故事的同時,她提到了親人、愛人和友人,關愛惦 念之情誠摯感人。安妮孜孜不倦地閱讀,也許就是為了不斷探索人性,感受生活。透過她那歡快詼諧的文字,我們看到了一顆敏感澄澈的心,有著婦人的滄桑和少女 的天真,散發出自信與誠摯的氣質……

5.閱讀的風貌
作者:網路與書編輯部/編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時代的改變,是從閱讀的改變而開始的。
我們對閱讀界面的選擇,不論是短期的書籍,還是長期的網路,甚至由書籍而網路的進程與時間,本身就在形成我們的時代。
我們所掌握的閱讀系統與方法,本身就在形成我們在這個時代生存的能力及面貌。
閱讀和人類的關係,從沒有結合得如此密切,又變化出如此不同的面貌。
古人讀書養心明性,現代人讀書去悶解憂。尤其活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讀書能不能幫我們找到出口?七位活躍於網路、寫作、插畫、電影等不同領域的年輕人,各有各的去悶解憂書。至於誰的解憂書最適合你,那就要由你自己來判斷了!

6.在閱讀的密林中
作者:楊照/著
出版社:印刻
本書為楊照在PChome電子報上的專欄「楊照書舖」中的文章集結,以關於書與閱讀的聯想為主軸,選擇與當時的新聞熱潮關連的作家或作品進行評析。由史學 觀點出發的論說中充滿對時人時事和文學書寫的熱情關注,綿密交織的驚人知識結構裡隱現一種抒情的閱讀態度;正如楊照在自序中所言:「閱讀與書寫的逡巡徘 徊,和在密林中散步一樣,帶著某種宗教性的暗示或啟悟,永遠不會褪去消失。」
第一輯以文學類為主,評介書籍包括「哈利波特」系列、安徒生童話、飯島愛的《柏拉圖式性愛》、高行健的《靈山》、李敖的《上山‧上山‧愛》、村上春樹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和《約束的場所》、七等生的《思慕微微》,以及王度廬的《臥虎藏龍》、哈金的創作。
第二輯以社會科學、傳記類為主,評介書籍包括:《張榮發回憶錄》、《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文茜小妹大》、《中國「六四」真相》,以及《台 灣論》、《神學士——歐瑪爾與賓‧拉登的「全球聖戰」》、《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華爾街世紀》、《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等。
第三輯為「台灣雜誌發展小史」,概論台灣自二○至九○年代各類雜誌的出版背景及其時代意義、影響。

7.井然有序
作者:余光中
出版社:九歌
余光中品評當代文學,引領我們欣賞周夢蝶、瓊虹、斯人、焦桐等人的新詩,看梁實秋、陳幸蕙、保真、孫瑋芒等人的絕妙散文,還有小說的各種欣賞角度、文學史 的珍貴資料、辭典的選擇等等,余光中以妙筆點繪琳瑯滿目的各種文學風情,讀一本《井然有序》勝似聽過三十幾堂精彩的文學賞析課程。
學貫中西的余光中,由於他在文壇不可動搖的地位。出書的作家以有他的序為榮,因可倍增該書的份量,但他不輕易為文,不是好書絕不寫序。本書即是他序文的結 集,兼有情趣與理趣,不但質量並重,而且演為書評,每於賞析之餘,更進而評價,甚且定位。全書計有三十五篇,選評對象包括詩、散文、畫集、翻譯、辭典。讀 完全書,等於讓余光中帶領我們閱讀三十五本書的菁華,除提升文學素養外,更增加我們很多藝文智識。重要的是,余光中的序文采斐然,抒情說理,有心創作者可 因此開發許多創作的動機,學到許多創作的技巧,而純以欣賞的角度來看,本書更讓我們縱橫書海,做個會讀書的現代人。

8.愛書人的喜悅Ex libris:confessions of a common reader
作者:安.法第曼/著
譯者:劉建台
出版社:雙月書屋
一個愛書人一定希望與人分享自己的閱讀樂趣,才能感到「吾道不孤」,並從分享之中去獲取成就與滿足,而對於出身文學世家的安法第曼而言,「嗜書如命」尚不足以形容她對書籍的癡情狂愛。
本書就是作者從自己的書架上數千本的書中拼湊出來的一個萬花筒式的整體,是一幅論書的全景畫,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卻又井然有序而不瑣碎,五句一典故,十句一引句,在兩百頁的閱讀過程中,彷彿讓你經歷了一場從古至今的文學洗禮。
她帶領讀者進入書和人完美結合的情境,無論是她個人和家族的閱讀經驗,或是文豪狄更斯朗誦他的作品《孤雛淚》的入戲、探險家身陷絕境卻不肯放棄採得的石樣 求生、漂流過大峽谷的險境,她生動鮮活的寫作風格,讓比她普通不知道多少倍的讀者(她自稱是「一個普通的讀者」)分享,一起踏進滿室書香的空間,而且流連 再三。愛書人也可以從其中找到一些自已的影子。

9.讀書毀了我Ruined by reading : a life in books
作者:琳恩.莎朗.史瓦茨/著
譯者:李斯
出版社:遠流
書名「讀書毀了我」是俏皮的反話,機智幽默的文筆和絕妙的比喻下倒是討論了不少如何讀、為何而讀、文字與影像、文字與生活間的化學作用等,所有相似的經驗和細緻的探討不禁令讀者會心叫好。
對於喜歡閱讀的人來說,閱讀可能是一種耽溺。作者史瓦茨寫道:我會摒除其他雜務來閱讀。但是我們為什麼而讀?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作者反思她一生的閱讀歷程,如果沒有閱讀,生活會失去什麼?在本書中,作者描述自少女時代沉浸在書的世界,從格林童話到狄更生的《雙城記》,藉由閱讀作者 發現並清楚自己的特性,且書籍的想像力與力量形塑了她富有想像力的奇妙世界。「如果沒有書,我如何成為我自己?」在生活與閱讀之間,作者率真的敘述足以激 發愛書人來思考「閱讀」對於我們生活的意義。

10.書裡的風景
作者:愷蒂(鄭海瑤)/著
出版社:遠流
愷蒂移居倫敦多年,在英國時時流連老屋深宅、戲院影樓、畫廊老書店,熟悉了倫敦人來去匆匆的冷淡與幽默,愷蒂品味英國人又濃又醇的懷舊的酒,因此談書的隨 筆,有情有趣,文字或清越或沉潛,不管舊書或新著,總能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精神氛圍,或是一位作家一生的情衷與心事,作者愷蒂彷彿坐在英國溫暖的壁爐旁,向 你訴說不盡的英倫文事。
身為女性,愷蒂似乎特別關注女性作家的命運,例如〈冬日裡的女子〉中的克麗絲蒂娜、憂鬱自傷的普拉斯、譚恩美以及〈憂鬱是一根常春藤〉中談《時時刻刻》這 本書時兼談及當代女性生活中的困境,在在令人驚嘆在文學的平靜之下,竟有無限生命的潛流,洶湧著激情,澎湃的詩意,讓人一篇又一篇地流連於《書裡的風 景》。

11.和閱讀跳探戈
作者:張讓/著
出版社:大田
張讓的散文一向保持著「素質發問」的特性, 文風沉鍊而理性,四平八穩中有著豪情干戈的氣魄。
這本歷時一年的讀書筆記, 攬括近幾十年來所出版各具特色,不可不讀的好書,她以無知和迷惑為起點,以體會和思考為工具, 她不偽裝中立,也不假作客觀,甚至不掩飾感傷或義憤,每一本書透過她在字裡行間的激烈相問,或緬懷或仰慕或譴責, 是書痴的你和年輕朋友們一本映照知識的豐富之書。
閱讀是一種美妙的習慣,學會了和閱讀共舞, 生活的毛孔自然有了養分,有血氣,有光。

12.書情話意:賞心悅讀
作者:陳祖彥/編
出版社:楷博出版
透過二十位名家訴說閱讀的妙處:閱讀原來是知性,也是感性的心靈活動,人們應閱讀大自然。
當然也有透過電子媒體的閱讀,還有閱讀一本書和一首詩詞的方法、態度五花八門的「閱讀心得」轉換成另一種說詞,也許是「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之類的,但又含蓋更多。
閱讀是獨立進行的事,弔詭的是,它並不寂寞,尤其是一種新閱讀時代已經來臨。這是一本全方位有關閱讀的書。

13.私閱讀
作者:蘇偉貞/著
出版社:三民
閱讀除了靠自己、反應自己,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和說法?
「1993年5月20日我開始主編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不知不覺,十年過去了,那不是短時間……」本書精選了蘇偉貞開始主編《讀書人》周報至今所發表有 關出版的文章,並按發表年代來編排;通過這樣的安排,我們可以看到身為作家、卻也是編輯的蘇偉貞,這十年來的閱讀歷程與編輯歲月的記錄。 雖然作者認為這是她個人的「私閱讀」,但我們不也是藉由這些文字來閱讀她?

15.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
Reading Pictures: A History of Love and Hate
作者:阿爾維托.曼古埃爾/著
譯者:薛絢
出版社:台灣商務
當你看到一本書、一幅畫、一座建築、一個人、一棵樹…,那時的你,心中會有什麼樣的心思意念浮現?
有一位藝術家,曾以一個月的時間,將自己的臉蒙蔽,自絕於外部世界。為的就是杜絕這個繁華的世界之中的瑣碎與重複所帶來的慣性綑綁著我們的思想創發力,圖 像感知能力,藝術創造力。藝術家企圖藉由這個方式,純化潛藏於我們心靈之中,那股能夠認知圖像意念與深層價值的能力。藝術家企圖藉由杜絕五感,來凝聚創造 力,提煉出與慣性世界中不同的構圖,達到辨認圖像的新高度。 這對藝術家來說是一個實驗,一個提昇創作高度的試探,卻也是對我們的一個提醒。 這本《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就是我們追隨認識世界圖像的好工具。
曼谷埃爾在全書十二章中,縱論了十二種影像的定義。影像是一種缺席、一種謎題、一種證據、一種理解/詮釋、一種夢想、一種反思、一種暴力、一種顛覆、一種 哲思、一種記憶。這其中或由畫作,或由建築,或由文學故事,或由藝術家的生平,或由歷史悲劇,或由雕像電影…,諸凡天地間所能見的圖像,都被曼谷埃爾一一 提出定義與看法。而在這些文本之間,可以看見曼谷埃爾說故事的功力。
其實,在閱讀作品乃至於世界圖像的時候,我們無須在意一幅作品/圖像所該展現的樣式與(可能的)正確閱讀方式。 我們大可以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在諸作品與世界圖像所呈現的景物中任意優由思考,漫天遐想,以至天馬行空都無所謂。不要在意學界與權威,乃至歷史事實的框 架,最重要的是發現屬於自己的影像閱讀方式,了解影像中的愛與憎。(文/王乾任)

16.影像的閱讀
作者:John Berger/著
譯者:劉惠媛
《影像的閱讀》是一本精彩萬分、見解不同凡響的當代藝術評論。為欣賞約翰‧柏格的讀者們不可錯過的選集。 書中記錄著作者對繪畫與攝影作品之中,影像背後的社會與文化意義的思考。討論動物與人類文明的關係為何?當某一種動物在注視我們時,觀看的角度又是如何 呢?而媒體是如何的利用攝影的特點?這樣的觀察有什麼意義?另外,作者也敘述了自己對十六世紀古典大師作品的觀感。
他提出不一樣的思考方式,討論在藝術史上知名藝術家創作的動機和背景,例如伐木工人眼中的森林、農人眼中的田野、或者以一個十九世紀的理髮師的兒子眼光來 看這個世界,會對創作產生什麼影響?剛步下船的移民們眼中的紐約市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這些不同的觀點是如何反映在攝影家的創作之中?作者在書中所介紹評 論的每一幅作品,不論是米勒、庫爾貝、泰納、馬格利特或培根的作品,都是融合生活與藝術的共同經驗,所呈現出來的最佳實證。
這是一本獻給希望懂得去閱讀影像,真心想「看」的朋友不可錯過的好書。.

17.閱讀前衛Reading avant-garde
作者:張心龍/著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高深莫測的藝術作品、艱澀隱晦的藝術評論,助長這股疏離的氛圍,將「前衛藝術」形塑成一隻巨大怪獸,令人難以接近。而所謂「前衛」即在挑戰傳統觀念,以創 新思維架構一個充滿可能性的藝術世界。如此熱情可愛的冒險精神,若因心生畏懼便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豈不可惜?本書作者深入淺出描述百年來藝術上的前衛觀 念、事件、以及詮釋的方法,揭開這層撲朔迷離的薄紗,一個無限寬廣的繽紛世界就在眼前!

18.讀山
作者:林鍾隆/文,柯明雄/攝影,章毓倩/繪圖
出版社:臺灣書店

19.書店風景
作者:鍾芳玲/撰文,攝影
出版社:大地地理
書店本身具有多樣的可能性,無論是書店的類型、歷史、藏書量、地點、裝潢、服務、活動,甚至店名,都可能是一大特色。
一家家書店其實就像一幅幅風景,有的婉約秀麗,有的氣勢磅礡,有的細緻精巧,有的古意盎然;每一種書店總能吸引與它相契的顧客,在書的世界裡,每個人自有他的天地。
《書店風景》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抒情導覽,反映的是一個愛書人外在的觀察與極自我的品味,它同時也希望挑引人們對這些風景的渴望,書店之美一如山水之美,等待有心人的開發。

20.查令十字路84號84, Charing Cross Road
作者:海蓮.漢芙/著
譯者:陳建銘
出版社:時報出版
這是一本非常溫馨的書,看了讓人非常感動。兩個未曾謀面的愛書人,透過一封封書信的往來以及對於書籍的愛好和收藏,分享兩顆心靈之間,既遙遠又貼近的距離和感受,在人與人的互動之間,感受到溫暖以及靈性……

21.推開文學家的門─漫遊全世界作家的屋子
作者:成寒/著
出版社:天培
文學『家』是什麼樣子?世界各地的大文豪是在什麼環境下完成一本本名著?我們耳熟能詳的《湖濱散記》是梭羅在華爾騰池畔一座花了不到二十九塊美金搭建的小木屋內完成的,格林兄弟曾走過(會說故事的童話街),《紅字》作者霍桑出生的小鎮歇冷,處處是神祕的女巫疑雲……。
本書精選世界知名的詩人、小說者、劇作家的故居,帶你的一趟人文之旅,一窺文學『家』堂奧,追尋文學家的腳步,走入了偉大著作的世界裡……

22.好好玩的閱讀課
作者:陳月文/故事,官月淑/繪圖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只有用眼睛才能閱讀嗎?用肢體、音樂、繪畫……,也可以「閱讀」喔!其實,「閱讀」不一定是讀書本,我們可以用耳朵「讀」大自然的聲音,可以用手指「讀」出桌子的長度,還可以用歌聲來「唱」九九乘法表呢!

23.享受閱讀─親子共讀有妙方
作者:黃迺毓/著
出版社:宇宙光
在童書界素有教母之稱的黃迺毓教授,多年以來,以不說教、不講大道理,卻能引君入甕的獨特風格,親身示範了閱讀童書的樂趣。不過,在她平日教學或演講的經 驗中,她發現仍然有許多父母不知該如何培養孩子喜歡閱讀、享受閱讀。醞釀思考了很久,趁著至美探親的空檔,她把過去父母在陪讀時碰到的問題作了一番整理, 寫下了50個親子共讀的妙方,簡短精闢,淺顯易讀,都是日常生活隨時隨處可以實行的具體點子。
.
24-29.歡喜閱讀繪本(全6冊)
作者:遠流編輯部/編
出版社:遠流
您家裡是否也有只喜歡看電視、只喜歡玩電動,卻不愛看書的孩子呢?愛因斯坦曾說:「閱讀是孩子最珍貴的寶藏。」因此要如何讓這座寶藏「芝麻開門」就非常重 要。【歡喜閱讀繪本】它能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運用幽默風趣的故事與繪畫來扭轉孩子對閱讀的成見,引領孩子探索閱讀的祕密花園,因此堪稱是兒童進入閱讀世界 的最佳入門書。翻開【歡喜閱讀繪本】,或許您的孩子就是下一個躍躍欲試的可愛小書蟲喔!
《我討厭書》The girl who hates books
發現閱讀的樂趣
榮獲《誠品選書》童書類
文:曼殊夏.帕瓦基
圖:琳妮.法蘭森
譯:蔣家語
  
《來去圖書館》The Inside-Qutside Book of Libraries
認識閱讀加油站!
文:茱麗.康明絲
圖:蘿克西.孟若
譯:周靈芝
  
《愛書人黃茉莉》The Library
品味閱讀的喜悅
榮獲美國年度好書獎(ABBY Honor Book)、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書(New York Times Outstanding Book of the Year)等獎項
文:莎拉.史都華
圖:大衛.司摩(2001年美國凱迪克金牌獎插畫家作品之一)
譯:柯倩華
  
《圖書館女超人》Library Li
發揮閱讀的力量
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票選最佳童書、《金石堂》精選童書
文:蘇珊娜.威廉斯
圖:史提芬.凱拉
譯:小蜜柑
  
《最想做的事》More Than Anything Else
開啟閱讀的渴望
榮獲國際閱讀協會童書獎、美國圖書館協會好書獎等多項大獎
文:瑪莉.布雷比
圖:克利司.K.索恩皮
譯:黃迺毓
  
《有誰看到我的書?》Stella Louella's Runaway Book
分享閱讀的快樂
文/圖:莉莎.甘貝爾.昂思特
譯:鄭榮珍
  
29.讀書會任我遊
作者:林貴真
出版社:爾雅
這本(讀書會任我遊)不能只當成工具方法的書來讀,要以文學的作品來看。貴真帶讀書會真正發揮她天馬行空的幻想本能,她真的由內心的感動出發,如同行雲流 水、海闊天空令人驚豔;她的文筆又快,於是一場一場讀書會,一篇一篇文章就這樣出現在你我的面前,帶我們進入讀書會的浩瀚世界裡。這個世界:豐富、真實、 愉悅、有趣而且年輕、、、、、、您要不要放下身段也來一起玩?

30.看見老高雄
作者:鄭德慶,魏聰洲/編著
出版社:串門
鄭德慶有感於高雄是一個移民社會,居民對高雄歷史相當陌生,他因為長期用影像記錄高雄,二十多年來也收集很豐富的老照片,希望透過影像的感染力來傳達一個城市的發展史,讓高雄人也讓新一代年輕人深觸城市歷史人文面,而不只是從媒體上所看見高雄治安不好的粗糙印象樣貌。
高雄城市的開發與高雄港的闢港有密切的關想,哈瑪星、鹽埕區就是明顯的實例,本書從史前、荷鄭時期、清代的打狗、日治時期到戰後的高雄,涵蓋歷史、人文、 政治情事、生活情事,內文單元如:打狗山、博物學家的天堂、打狗與打魚、高雄港是高雄市之生命線、取名自愛情事件的河流等等,就可看出這本書的用心與深層 面。
本書是高雄市政府贊助出版,但卻是區域文化記錄的很好示範,因為在書的出版之前,已經默默走了二十多年的影像記錄的路,鄭德慶所要傳達的是一位攝影者對城市的「影像記憶」,他認為那是他可以留給他所愛的城市一個有感情的記錄。

<好書分享>失物之書

每個孩子、每個成人,都有一本「失物之書」,那是我們愛與被愛的起點。若你也曾痛失至愛,深深被刺傷,不再信任這個世界,你的那本「失物之書」,在哪裡呢?




◎入圍愛爾蘭年度小說大獎(Hughes & Hughes Irish Novel of the Year Award)
◎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Alex獎
◎榮獲美國獨立書商協會 #1 選書
◎獲選英國泰晤士報、美國每月一書兩大讀書俱樂部選書。

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

很久很久以前,名叫大衛的男孩,失去了母親。喪母的悲傷和痛楚,父親旋即再婚的驚愕和衝擊,對繼母及新生兒弟弟的嫉妒與憎惡……深深的恨意,幻化成大衛內心猙獰的怪獸,醜惡、恐怖,無止境膨脹壯大。幼小的大衛,如何戰勝心中的惡魔?

失去的能夠復得嗎?怎樣才能找到成長的勇氣和力量?

和母親一起閱讀的童話、神話與傳說,從黑夜裡召喚大衛,喚他進入了一個個殘酷、血腥、征伐的歷險。那裡如同真實的人生道路,充滿了險惡和重重難關。唯有不逃避、唯有原諒,唯有重拾那本被遺忘的「失物之書」,大衛才能得到新生。

◎改寫童話(小紅帽愛上大野狼、睡美人是魔女、白雪公主是肥胖的歐巴桑、七矮人是服膺社會主義的勞工……)
◎以南柯一夢的架構寫少年成長故事。
◎探索人心自私自利的邪惡,強調勇氣是破除惡夢與危機的利器。
◎情節流暢緊湊,幽默的劇情裡不失嚴肅主張。

「引人入勝!」——《洛杉磯時報》

「康納利的遣詞用句,如歌如詩。」——《休士頓紀事報》

「康納利本身就是一個經典。」——美國《書單》雜誌

「幽暗華美,高潮迭起,令人如痴如迷。」——哈蘭.科本(愛倫坡獎得主、犯罪小說作家)

「這本精彩的成長小說讓人汗毛直豎。」——《鏡報》

「現實與虛幻世界如此交融不分,《失物之書》直叫人不寒而慄。」——《每日快報》

「在此,康諾利直接踏進施了咒的森林裡,沿著林間蜿蜒路徑所走出的旅程,跟格林兄弟構思出來的內容同樣險惡又令人忐忑……康納利掌控這個素材的手法非凡;緊張、恐怖、黑色幽默,讀來扣人心弦。這個寓言式成長故事靈巧展現了如何運用傳統故事來反映我們世界時而無情殘酷的議題。」——《每日郵報》

「透過出色想像力所寫出的動人寓言,談的是失落的苦悶,以及青少年時期的苦痛。」——《時代》

「這本成人小說深受兒童文學的影響,很有技巧、具說服力,讓身處一九四○年代的少年主人翁對某些局勢一無所知,而這些局勢是成人讀者或任何一位現代小孩立 即心領神會的。《失物之書》以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寫成,延續自詹姆斯.馬修.巴利(《彼得潘》作者)至C.S.路易斯(「納尼亞傳奇」作者):最棒的英 國童話傳統,是一本迷人、魔幻、設想周全的書。」——《獨立報》

「老童話故事的新詮釋,想像力豐富,寫來優美動人。」——美國圖書館協會刊物《選擇》

「康納利讓自己的想像力盡情馳騁,創造了一個近乎魔幻的世界,以簡練、優雅十足的散文風格,將這個世界描寫得栩栩如生。」——《愛爾蘭獨立報》

「《失物之書》奇特、怪誕又富人性,結局極具詩意。」——《愛爾蘭時報》凱文.史維尼

「本書的寫作風格簡約、優雅、老式,而且撼動人心……一個緊扣心弦、無情又憂鬱的故事。」——都柏林《週日論壇報》

「《失物之書》緊抓惡夢的滑溜表面……機智、懸疑又可怖。」——《RTE指南》

「筆鋒遒勁、力道十足的作家。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背脊直發冷。這本書真不可思議。」——傑佛瑞.狄佛(Jeffery Deaver,《石猴子》作者)

→→前往活動頁【每個孩子、每個成人,都有一本「失物之書」,那是我們愛與被愛的起點。】

■作者簡介

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
西元1968年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經歷豐富,曾擔任過記者、酒保、服務生、倫敦哈洛德百貨公司的雜工、地方公務員等等。他曾於愛爾蘭三一學院修習英語,並於都柏林市立大學主修新聞學,之後五年在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擔任自由記者。1999年,康納利以《奪命旅人》出道。這本驚悚小說以追查殺死妻女真凶的退休警探帕克為主角,創下了英美版權史上第二高價的新人預付版稅紀錄,令康納利 成為夏姆斯獎(Shamus Award)。首位非美籍得獎者,並奠定其「愛爾蘭驚悚大師」之地位。2003年,以The White Road獲得英國最佳犯罪小說獎的Barry Award。

■譯者簡介

謝靜雯
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主修文學。現專職翻譯。

■精采內文試閱【作者訪談】

■精采內文試閱【中文版作者序】

■精采內文試閱【所有尋得的與失落的】

■精采內文試閱【守林人和斧頭的功用】

失物之書作者/ 約翰.康納利 (Connolly, John)
編/譯者/ 謝靜雯
出版社/ 麥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0701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精裝
預購說明/ 預購至20070705止。0705以後出貨

<好書分享>地海六部曲


找到這套書時,讓我有種莫名的興奮呢,宮崎駿深受「地海」系列影響,從最早的作品《風之谷》到《神隱少女》都蘊含地海的影子與精神。

吉卜力2006年度動畫《地海戰記》改編自地海六部曲的《地海彼岸》、《地海孤雛》,由宮崎駿之子宮崎吾郎執導。





地海六部曲 (6冊合售): 地海巫師/ 地海古墓/ 地海彼岸/ 地海孤雛/ 地海故事集/ 地海奇風
The Earthsea Cycle: A Wizard of Earthsea/ The Tombs of Atuan/ The Farthest Shore/
Tehanu/ Tales from Earthsea: Short Stories/ The Other Wind (6冊合售)

1969年波士頓全球號角書獎
1979年路易斯.卡洛書架獎
中國時報2002年開卷年度好書
地海六部曲其餘得獎紀錄:
1971年紐伯瑞銀帶獎
1972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童書獎
1990年星雲小說獎

2002年軌跡獎最佳選集與最佳中篇小說、世界奇幻獎

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好書、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00年奇幻文學必讀榜首
村上春樹、哈洛.卜倫、幾米、廖咸浩、
洪凌、劉鳳芯、龔卓軍衷心推薦

本系列為西方奇幻文學經典之一,與托爾金的《魔戒三部曲》及路益思 (C.S. Lewis) 的「納尼亞年代記」齊名。作品意涵有別於西方基督教精神,而富有中國老子道家思想;並非強調善惡對立的二元價值觀,而是傳達「平衡」、陰陽同源的理念。本系列乃藉由奇幻冒險背景探討青少年成長的心理歷程,以豐富的隱喻象徵手法深刻描繪青少年在發展過程中面對的種種困惑與危機。

本套書包含:
地海巫師
地海彼岸
地海故事集
地海孤雛
地海古墓
地海奇風

→→前往活動頁【與《魔戒三部曲》、《納尼亞年代記》並列奇幻經典的《地海六部曲》】

■作者簡介

娥蘇拉.勒瑰恩(UrsulaK.LeGuin)
美國重要奇幻科幻、女性主義文學作家,1929年生。父親AlfredKroeber是人類學家,母親TheodoraKroeber是心理學家暨作家,出身書香世家的她,從小便受到多元文化觀的洗禮。著有長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集10本、詩集7本、評論集4本、童書10餘本;並編纂文選與從事翻譯, 包括將老子《道德經》譯成英文。曾獲美國國家書卷獎、號角書獎、紐伯瑞獎、世界奇幻獎、軌跡獎、星雲獎、雨果獎、小詹姆斯.提普翠獎、卡夫卡獎、普須卡 獎……等,以及SFWA大師、洛杉磯時報RobertKirsch終生成就獎等榮譽。她的奇幻成長小說系列「地海六部曲」與「魔戒」、「納尼亞傳說」並列奇幻經典,科幻小說《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等也是科幻迷心目中永遠的經典。小說 探討的議題,從自我成長與認同,到社會制度探討與性別問題,都鞭辟入裡,在優美恬澹的敘事風格中予人寬廣深沈的省思空間。西洋文學評論家哈洛.卜倫將她列 為美國經典作家之列,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她的書迷。

■譯者簡介

蔡美玲
英國瑞汀大學(UniversityofReading)「兒童青少年文學」碩士,曾任主編與大學講師。譯有《地海巫師》、《地海古墓》、《地海彼岸》、《44號神祕怪客》、《河豚活在大海裡》、《妖精的孩子》等小說,以及《愛孩子,愛自己》、《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了解人性》等心理學書籍;並編寫 《光明行第一集》、《尋找天堂的天使》等兒童福利相關書籍。

作者/ 娥蘇拉.勒瑰恩 (Guin, Ursula K. Le)
編/譯者/ 蔡美玲/ 段宗忱
出版社/ 繆思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70112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好書分享>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雖然這是四月的書,相信也有很多人在網路上或是其他地方看過了,

不過還是值得再次推薦給各位看的啦~~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讓孩子看到每個人心中認為最重要的事很不一樣,從而學會尊重別人的想法。」──陽明大學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一個簡單的提問,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再靠近幸福一點點…
聽聽孩子,問問自己: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本書作者山本敏晴先生對柬埔寨的孩子提問:「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並且請他們畫在圖畫紙上。有的孩子的答案是「家」,家裡務農的孩子回答是「牛」,
也 有孩子驕傲的回答是「國家」,或是珍貴的文化遺跡。這些孩子所珍視的東西,
對台灣的小孩而言,具有何種意義?從鮮豔欲滴的野花、賴以維生的牲口、每天相處 的家人,
到世界和平的願望,有些東西看似微不足道,有些東西卻又視野廣闊得超過我們的想像。
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孩子們的回答,
或許會讓我們憶起某些看似平凡卻重要的東西,以及簡單事物所蘊含的喜樂,
以本書為討論的起點,讓我們也來聽聽孩子的想法吧。

本書裡孩子的答案反應出各種不同的生命經驗,其中有些出人意料的回答,
他們說最重要的就是「中止戰爭」或「剷除地雷」,書中穿插了當地的戰爭紀實照片,
以 及孩子用蠟筆畫出的戰爭場景。雖然照片中的孩子對訪問者報以燦爛的微笑,
但拄著柺杖的小小身影,提醒著我們,戰爭在他們身上、心裡留下的傷痕,
就像是他們 用塗鴉表現的戰爭場面一般,清晰可見。在此同時,孩子甜美的笑容和真摯的話語,
讓人產生一種信念:正因為過去沉重的生命體驗,這些孩子絕不會輕易忘記── 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如果我們知道,這朵花是那個帶著羞赧神情小孩的寶物,那我們就不會任意摘下它;
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宗教或文化,是很多小孩虔誠的信仰,我們就會好好尊重 它;
如果我們知道,家人是無數孩子最重視且唯一的存在,那人們就不會掀起戰爭、互相殘殺。
如果大家對彼此的認識能多一些,世界或許就會很不一樣。

書的結尾把孩子們最重要的東西並置──汽車、牛車、植物、動物、漂亮的衣服等,
每個孩子最重要的東西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身邊都有親愛的家人和朋 友,
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存在。在美麗而沉靜的柬埔寨暮色中,
作者(看看作者的話)緩緩道出他衷心的期盼:如果大家都能尊重彼此最重要的東西,
那麼有一天,所 有的人,一定都能得到幸福。

→→下載更多【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作者/ 山本敏晴
編/譯者/ 米雅
繪者/ 山本敏晴
出版社/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70403
商品語言/ 中/英對照

<好書分享>偷書賊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
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
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
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
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
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獲頒美國圖書館協會舉辦之Pintz獎
◎榮獲2006年Book Sense兒童文學類年度選書
◎榮獲2006年邦諾書店(Barnes&Noble)「發現新人獎」
◎2006年亞瑪遜網路書店年度選書(青少年類編輯選書)
◎入圍美國文壇奧斯卡『鵝毛筆獎』(Quill)2006年最佳青少年/成人小說
◎獲頒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獎(獎勵30歲以下優秀作家)
◎獲頒「全國猶太圖書協會」小說獎。
◎獲頒「猶太圖書館小說獎」
◎與Secret River一書(木馬2008年出版)同時入選「澳洲書商年度選書」。
◎澳洲圖書產業獎,「年度選書」及「文學小說」入圍。
◎榮登英美暢銷排行榜(紐約時報青少年文學排行榜第一名、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第一名、
愛爾蘭第一名、巴西第二名、英國文學類第四名、澳洲2006年度文學類第五名)
◎迄今已經售出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日本、丹麥、荷蘭、
台灣、以色列、塞爾維亞、芬蘭、挪威等國版權。
◎林良、李家同、黃崑巖 共同推薦

內容簡介: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
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

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
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
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
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
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 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
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
在空襲時為躲 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
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
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
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
「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本書的特點有三,其一是敘事者死神的角色。他既不煽情,也非全然冷酷,
反而是用尖銳的觀察力與一點點嘲諷,看著世上的人群相互殘殺,又相互扶持。
最後,死神不得不承認,人心之複雜,是無法測透的。

另一個特色,是作者在情節當中充分展現了文字的力量。女主角從不識字到識字,
整個過程就是她成長、懂事的經歷。她學會了認字之後,不但協助了猶太裔逃犯,
也用故事的力量轉變了整個本來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鄰舍。主角懂事之後,
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命運。這樣的遭遇,正呼應了現實生活的情境,也因此使得本書廣受讀者 認同。

作者本身簡約的文字風格,賦予這部小說一種冷冽、抽離的情感,加上死神的口吻,
讓讀者不斷感嘆於人性的光輝與險惡之中。這本書會讓人一讀再讀,一再對照當下的人間萬事,
產生極大的感觸,並與書中人物建立直接的聯繫,彷彿感同身受他們的遭遇,
與他們同感希望,同受苦難。

→→前往活動頁【偷書賊】


作者簡介

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1975年出生於雪梨,父母分別為奧地利及德國後裔。他是當代澳洲小說界獲獎最多、
著作最豐、讀者群最廣的作家,迄今已經出版《傳信人》(I Am the Messenger,
澳洲兒童圖書協會年度選書,木馬2008年出版)、《敗犬》(Underdog)、
《拳師魯賓》(The Fighting Ruben Wolfe,ALA青少年類最佳圖書)、
《追馬子》(Getting the Girl)等書。
朱薩克從小就喜歡寫故事,他說自己的腦海裡永遠有好幾個故事在打轉。
大學畢業後他當了老師,但後來專心投入寫作。
《偷書賊》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時父母講述的 情節,二次大戰時他的父母年紀還小,
曾經親眼目睹盟軍轟炸漢堡之後的慘狀,也看過納粹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
朱薩克說,父母講述的情景他一直記 在心裡,也曉得自己總有一天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
目前他除了寫作之外,另經營寫作工作坊,並應邀赴各地演講。

■譯者簡介

呂玉嬋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碩士,譯有《麥克悌格》、《冒險史》、《長大史》等書。

作者/ 馬格斯.朱薩克 (Zusak, Markus)
編/譯者/ 呂玉嬋
出版社/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70625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好書分享>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作者/ 簡媜

出版社/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INK
出版日期/ 20070601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我希望 每個孩子都喜歡上學,像春風吹來,每一片樹葉以口哨響應。
我希望 每位老師教學的青春永駐,即使白髮如霜亦不覺疲倦。
我希望 那方小小講台是阿拉丁的魔毯,
老師帶領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義,遨遊知識殿堂……

「這些東西可能是多餘的。但老師希望當你看到這些東西時,
想起他們象徵的訊息。」

第一樣牙籤。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
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
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
幫別人擦乾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十一,銅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
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員(糖果代替,救生圈形),當你需要談一談時,
你可以來找我。

「作為一個媽媽,誰不希望孩子在新學期開始那天,
得到這樣一個裝著十二樣禮物的紙袋呢?」

看到孩子進入一所校園氛圍親切、老師臉上掛著笑容的學校如沐春風(那個裝有十二件禮物的牛皮紙袋讓我眼眶微紅),展現了積極學習與主動閱讀。看到我們一家 暫時脫離令人沮喪不斷紛擾的社會,卸除無力感之後,心情如在桃花源安頓一磚一瓦般愉悅。看到帶一個「家」一起出遊,分工合作,每一件記憶都顯得熱鬧珍貴。 看到孩子在溫暖有禮的學校變得溫暖有禮,我們在文明的社會變得文明,處於微笑社會也時時在臉上掛出微笑。

於是,我知道這趟旅行最特別是,展現了全家一起出遊的「短期租住」模式──非小留學生或母袋鼠帶小鼠型的移民行動,而是大人小孩共同體驗的「遊學」之旅 ──遊小學、遊生活、遊山川。旅遊,也是教育與學習的一部分,浸泡於他人社會藉以檢查自己社會之有所不足,或許就是這趟旅行漸漸跨過私體驗界線進入公眾思 維之後,不得不負起的任務。

我希望這趟旅行中關於小學教育的種種見聞實錄,能展現異於教育理論的親和力與臨場感,讓「小學部隊」同胞們──包括小朋友、老師與父母──從中獲取活力與 熱能,即使是一點驚訝一絲遲疑也比麻木沮喪好。遇事我總想,為什麼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這種想法意謂著還有改革的熱情與學習潛力。借他山之石或許能對照出 我們根深柢固的某些觀念不只不是「學習」而是「反學習」,某些填鴨式教育技倆乃過去聯考的餘毒。這些觀念與作為雖然「保證」了孩子在成績單上的數字,卻可 能逐步扼殺「閱讀食慾」與「學習的興奮感」使之從小就是個「投機客」──要考的才讀,不考的不讀。

最後,變得像大多數的我們一樣:離開學校就不再看書了。

當年那個頭大如丸,出生時折騰簡媜許久的「紅嬰仔」,讓她寫了一部育嬰小史。十年過去,因著丈夫的學術交流,帶著孩子(即書中的小男孩「姚頭丸」)遠赴美國科羅拉多州旅居四個月,又讓簡媜寫了一部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從美國的基礎建設、小學教育看到這個國家重視的品格、價值,流露出對台灣這塊土地因深情而生的怨懟;從異國廚房的「豪華」設備、超市的柴米油鹽,延伸出一 連串飲食生活的喜怒哀樂;再從湖濱小徑的日常漫步,寫到遼闊的哲學問題,關於生死失去、創傷陰影、工作熱情和生命期許。
自稱「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簡 媜的筆調犀利幽默又優美靈動,文字細膩婉約,卻總難掩澎湃熱情。

這一趟短期居留伴讀遊學記錄,除了疑問和省思(在那一塊土地成長會不會更好?),簡媜也再次透過書寫充分體現她「將生活的漫天煙塵化為思想朝露」的散文觀。

■作者簡介

簡媜
一九六一年生,宜蘭人。台大中文系畢業。曾任職聯合文學、遠流出版公司、實學社,現專事寫作。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類文藝獎章、梁實秋文學獎、吳魯芹 散文獎、中國時報散文獎首獎。自詡為「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著有《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私房書》、《下午茶》、《夢遊 書》、《胭脂盆地》、《女兒紅》、《紅嬰仔》、《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好一座浮島》、《微暈的樹林》等。

<活動成果>悅閱遊--旗津之旅








開頭先慶祝活動圓滿成功的啦~~~(拉炮)

大家真的辛苦了,活動從頭到尾都超精采的啦~~~
(雖然我遲到了= =...因為搞錯地點...冏rz)
不過能夠讓這麼多孩子都露出笑容,
我想就是大家最好的回饋啦~我會慢慢把照片放到相簿裡,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喔~感謝柔惠、思嘉、慧蓉、怡燕、
峻廷、懷鳴
等各位夥伴的大力幫忙喔~大家辛苦了~

特別感謝
林英春老師跟帶舞蹈的老師(不知名= =....知道的提醒我一下)
也感謝旗津國小免費借我們場地辦活動。


另外,慧蓉有把"代號-小魷魚"帶入教學運用的大綱寫下來喔
分享給大家~~~(不過,有要用的話要記得留下您的姓名跟用途喔~)
"慧蓉強烈更正,這個教學運用大綱是林滿秋老師的喔~"

"代號小魷魚的教學運用"
代號小魷魚不僅是一本好看的兒童小說,也是一本可以和各個科
目結合的課外讀物,非常適合運用於教學上。

孩子們在閱讀時,除了可以享受看故事的樂趣,還以結合語文、
社會、自然、鄉土教學、美勞等學科,增長孩子閱讀的觸角、
思考的層面,了解世界地理、臺灣本島、漁業社會;
此外還可以在自我的成長中得到學習的榜樣,
更有勇氣面對挫折,增加抗壓性。

與語文科結合
閱讀是增進語文能力的最佳方法,
在閱讀中既可以學習語詞的運用,
欣賞優美的文句,還可強化作文能力。
這本書裡的人物都有一個魚代號,很適合用來演戲。
此外,本書中所運用的詞彙、
文句結構都有助於孩子們提昇語文能力。
最特別的是,這是一本和魚有關的書,藉由這本書的閱讀,
可以衍生出許多和魚相關的成語,例如:
魚目混珠:以魚眼睛混充珍珠。比喻以假亂真。
魚龍雜混:比喻各種不同身分地位的人混聚在一起。
魚雁往返:只書信往返。
魚沈雁渺:比喻音信全無。
魚肉鄉民:比喻恣意欺凌百姓,剝取民膏民脂。
魚貫而入:如游魚首尾相接,一個挨著一個陸續進入。
魚水之歡:形容夫婦、朋友感情融洽。
沉魚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漏網之魚:比喻僥幸逃脫法治之人。
渾水摸魚:形容做事不專心。
水清無魚:水太清澈,魚無法生存。
比喻一個人過於明察秋毫,就沒有朋友。
池魚之殃:比喻無故而受到牽連,或惹上禍端。
緣木求魚:比喻勞而無功,絕不可能的事。
得魚忘筌:釣到魚卻忘了釣竿,比喻得意忘形。
臨淵羨魚:比喻空自想望,而沒有實際行動。
水美魚肥:比喻一個地方的物產富庶。
河魚之患:魚類腐爛先從腹部開始,因此用來比喻腹瀉。
魚米之鄉:近水而盛產魚、米的地帶。泛指物產富庶之地。
魚游沸鼎:比喻情勢之危急。
魚躍龍門:比喻一個人事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魯魚亥豕:指文字因形體相似,在抄寫時發生錯誤。
魚魚雅雅:魚行成貫,鴉飛成陣。形容隊伍威儀整肅的樣子。
運用:
一:閱讀完這本書之後,請孩子寫出五個和魚有關的成語。
二:和孩子玩魚的成語接龍。
三:請孩子寫一封信給書中人物。

與社會科結合
大家都說臺灣應該走向世界,
可惜在我們的教育和社會中國際資訊相當貧乏,
以致於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欠缺國際觀。
缺乏國際觀的孩子將來是很難具有國 際競爭力的,
為了讓孩子眼界更寬廣,在代號小魷魚這本書裡,
我談到了遠洋漁船。
小魷魚的爸爸每年都到阿根廷海域捕魷魚,阿根廷在哪兒呢?
從臺灣出發,要繞 過哪些國家和大洋才能到阿根廷呢?
閱讀完後,可以和孩子討論臺灣遠洋漁船的作業路線途。

運用:
一:建立孩子們的世界地理觀。
拿一幅世界地圖,讓孩子們畫出小魷魚的爸爸航行的路線、
中間停靠的國家和城市。鼓勵孩子將所知道的國家、
城市和大陸、海洋寫出來
二:比較遠洋漁業和近海漁業有什麼不同。
如:作業的時間、作業的地點、捕魚的魚種,船上的設備等等

與鄉土教學結合
臺灣是海島,漁港遍及全島,有遠洋漁港,也有近海漁港,
大小不同,各有特色。
有些漁港還發展出獨特的漁業文化, 如東港的鮪魚季,
宜蘭的鯖魚季,蘭嶼的飛魚季,臺東的旗魚季等等。
有些漁港則轉變成觀光漁港,如淡水的漁人碼頭,
花蓮的賞鯨活動,梧棲的觀光漁市等等。
閱讀完代號小魷魚後,再搭配鄉土教學,
讓孩子更了解臺灣的漁港和臺灣地理。

運用:
一:讓孩子在臺灣地圖上點出幾個重要的漁港,及漁港特產。
二:利用假日帶孩子到漁港一遊,吃吃海鮮,
認識臺灣的海岸地型。
三:認識我們的海洋,二十一世紀是海洋的世紀,
海洋對海島臺灣來說更是重要,
如何開發海資源,擅用海資源,都是孩子們必學的課題。

與自然課結合
魚類如何在海中游泳、呼吸、覓食?
魚類的身體組織有什麼特徵,魚類又可分為哪幾類,
海洋魚類和淡水魚類、觀賞魚類又有哪些分別?
這些都是可以與這本書一起結合的課題。
小魷魚習慣以魚看人生,他就是把人的特徵運用在魚身上,
了解魚的特徵後,也可以和小魷魚一樣玩以魚看人的遊戲喔!
運用:
一:畫出一條魚,寫出身體的特徵。
二:分別舉出三種深海魚、淡水魚和觀賞魚。

與成長課結合
魷魚的游泳方式與其他的魚不同,它是垂直上升,
像火箭一樣從海底衝向海面,
這種游泳方式必須承受極大的海壓。我用小魷魚當 比喻,
就是一種亢壓的象徵,透過小魷魚的遭遇,面對挫折的方式,
讓孩子們了解唯有能夠承受壓力才能成長。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
如何培養自己的 抗壓性是每個孩子必須學習的。
因此在閱讀完這本書後,老師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談談,
如何面對挫折與壓力,如何增加自己的抗壓性,
像小魷魚一樣勇敢的游上 海面。

與美勞課結合
魚的造型可愛又有趣,讓孩子透過觀察,
做出或畫出一條喜歡的魚,結合閱讀與美勞,
讓孩子將想像化為實際,訓練孩子眼手合一的功能。
運用
一:讓孩子利用黏土做一條喜歡的魚,或畫出書裡的魚角色。
二:做完魚造型後,可以演一段書裡的故事情節。

午餐的運用
魚含有豐富的營養,是孩童成長過成中所不可欠缺的營養素。
專家研究說,多吃魚的孩子比較容易專心,
因此在讀完這本書時,不防辦個「與魚有約」的午餐,
請孩子們帶魚便當來,大家一起吃魚,一起討論這本書。

好書分享:魔女宅急便3遇見另一位魔女

"魔女宅急便"
這應該可以勾起很多人的回憶喔~不過大家對她會比較熟析的原因應該
會是宮崎駿大師的動畫名作吧~對於故事意猶未盡的朋友們有福囉~
最近在找小說的時候無意中找到了這本,而且其實還有其他續集的說,先介紹這本書吧~


魔女 VS. 魔女!
新的魔女蔻蔻來到克里克城
黑貓吉吉耍脾氣離家出走
煩躁的琪琪該如何是好?




十 六年前,在一片濃密的森林和綠草如茵的山丘環抱的小鎮上,一個名叫琪琪的小女孩出生了。琪琪在十歲時,立志像媽媽一樣,要當一名稱職的魔女,於是在十三歲 那年,騎著掃帚來到位於海邊的克里克城,展開魔女修業之旅。
她不但在克里克城開了一間「魔女宅急便」,協助城裡的居民快遞物件,更在修業的第二年回到故 鄉,請求媽媽可琪莉夫人教她製作噴嚏藥。如今,琪琪已經是克里克城居民的得力助手,生活也比以前更加忙碌了。

魔女生涯的第四年,琪琪 一如往常騎著掃帚幫忙城裡的居民快遞物件,製作噴嚏藥給感冒哈啾的病人,然而此時,城裡悄悄來了一位穿著黑衣、綁著兩根直直長長黑辮子的女孩──另一位魔女蔻蔻也來到了克里克城。琪琪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改變,心情變得焦躁不安,好友蜻蜓對她的態度變得怪怪的,連黑貓吉吉也鬧脾氣離家出走。難道是蔻蔻對她施了 魔法,試圖破壞她的生活?還是另有琪琪不知道的原因?

作者介紹 角野榮子

一九三五年出生於東 京。目前居住在神奈川縣。
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院英語文學系畢業。
在出版社工作後,於一九六○年前往巴西居住二年。
回國後投入繪本和童話的創作。著有『尼斯的 女婿』、
『好想吃義大利麵』、『我的媽媽是阿靜』、
『腦筋急轉彎遊戲』、『花姊姊的客人』、『魔女宅急便2』等作品。
『褲子船長的故事』獲得旺文社兒童文 學獎,
『大盜布拉布拉』獲得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大獎。
本書獲得IBBY優良作品文學作品獎、野間兒童文藝獎。
一九八四年,獲得路傍之石文學獎。

作者相關著作:
魔女宅急便系列套書1-4》、
魔女宅急便4琪琪談戀愛》、
魔女宅急便2琪琪的新魔法》、
爺爺的肉丸子湯》、
魔女宅急便1more...

作  者:角野榮子 編/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貓巴士
ISBN:9868243351
出版日:2006.12.14

好書分享:越讀者

越讀者

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這麼有趣的事情,再晚開始都不遲。這本書的一開頭,有這麼兩句話:「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如果你再看看張妙如在封面及內頁的插畫,
書裡還有連續十二頁的鄭問的連環漫畫、電影Matrix的幕後故事書,卻偏偏又有各種經典名著及閱讀方法的介紹,你就應該可以體會到這本書為什麼
要取名為《越讀者》,
以及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了。
本來,閱讀最大的有趣之處,就在於越界。
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是在網路時代。

但是,很不巧地,在種種因素之下,我們很容易讓自己侷促於一些界限之內。閱讀,是一個許多人談了又談,大家聽了又聽的題目,但是,一不小心,越聽越沉重。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出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回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他說:「我從小生長在韓國。在華僑社會裡,中文閱讀的選擇很貧瘠,那時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才能在週邊的環境裡搜尋到可讀的東西,怎樣才能跨越那個環境的局限。高中畢業後,跨越重洋
來台灣讀大學後,飢渴地抓到什麼都讀,亂讀了一通。
美其名曰興趣廣泛,但不免時常看著滿書架的書,覺得空洞無比。
畢業後,陰錯陽差進了出版業,又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出版公司與雜誌社之間做過各種性質不同、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又充滿了越來越升高的困惑。
1990年代,網路出現了。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我的困惑攪動得更混亂了。」

他的摸索,一直到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四十四歲那一年,才出到一個出口,於是接下來一面回顧,一面繼續往前摸索了七年。然後,在他五十一歲的時候,回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困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心得。

郝明義認為,在台灣成長的人,之所以會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可能是中學與大學長達十年時間對閱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可能是出了社會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可能是對於「網路」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可能是對於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不善掌握所形成的。可能是從沒有意識過自己劃地自限而形成的。可能是從沒有想像過跨越這些界限之後的風景而形成的。

這些自我侷限,很容易錯過今天人類有史以來閱讀資源最豐盛的時代特色。但是他以過來人身分,以自己遲至四十四歲才有體會為例,說了他的看法:看了前面談的這些困惑,尤其這些困惑對我們後續路程的影響與耽擱,很少人能輕鬆得起來。但是,噓,說一個秘密,我們一定可以輕鬆得起來。有一次我看一齣卡通。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一個任務回到家。
但是他遭遇的危險越來越多,越走越遠,最後時間只剩三秒鐘的時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務,是絕對達不到了。他泫然欲泣。旁邊一個人卻告訴他:「你回得了啊。不要哭啊。」他說:「這怎麼回得去。」那人說:「可是,我們在卡通世界裡啊。」他隨手畫了一扇門,打開,「我們可以畫個門,開了門就回到家了啊。」他們畫了門,開了門就到家了。

對於人生,閱讀就像是那扇門的作用。不論是書,還是網站,有時候你一打開,就從眾裡尋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更有意思的是,你打開得早,有打開得早所能見到的美妙。打開得很晚,也有打開得晚的風光。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才打開了這扇門,你會多麼珍惜,也體會得到這扇門對你的意義與價值。

而郝明義之所以要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就在下面的話裡很清楚了:所以,閱讀永遠為我們開著一扇窗戶,一扇門。不論讀這本書的你,是一個正在中學階段,被填鴨填得兇的學生。還是一個進了大學,正在悠哉悠哉與莫名的不安所混雜的大學生。還是一個出了社會,被後有知識的浪潮所追趕,前有自己工作生涯要開展的雙重壓迫所苦的社會人。還是一個像我這樣,苦苦為閱讀是怎麼回事而思索,到四十多歲才算開竅的人。我們的身分不同。但是面對的問題相同。機會也相同。只要相信,我們隨時伸手,都可以畫出那道門戶。畫出那道門戶,我們就可以超越束縛、超越界限──不管那束縛和界限來自學校,父母,還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惰性,或困惑。只怕不開始。永遠不要怕晚。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越讀者》除了圖文的搭配,在內容編排上也極有特別的風格,不論內外,都呈現了越界閱讀所可以有的樂趣,以「獻給所有曾經以及正在因為閱讀而掙扎的人」(卷前語)。

作者簡介

郝明義

# www.rexhow.com
# 1956年出生於韓國。
# 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
# 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
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
# 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
# 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
# 2001年創立「網路與書」。
# 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與「網路與書」發行人。
# 著有:《工作DNA》(大塊文化)、《故事》(大塊文化)、
《那一百零八天》(網路與書)、《他們說》(網路與書)
# 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二○○一太空漫遊》(時流)

張妙如

具備漫畫家身分的作家,擅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1998年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喜愛,並引起廣大回響,因而開啟兩人聯手 交換日記的合作創作,歷經多年而不衰;至今兩人已共寫10本交換日記並有延伸週邊商品小錢包、T恤等。張妙如近年旅居美國,
單獨創作的作品包括《西雅圖 妙記》與《西雅圖妙記2》等。


作者:郝明義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07 年 05 月 03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定價:280元

好書分享:北歐魅力




作者:黃世嘉(北歐櫥窗創辦人)

台大工商管理系畢業後在娜威工作,
因此對北歐有深入的生活體驗。
在台灣的學生普遍被美日的文化所影
響,而他帶著這些文化在北歐親身體
驗不一樣的感受。本書是黃世嘉集結
兩年北歐生活經歷,與北歐生活型態
觀察,首次提出見解獨具之北歐生活
觀點,內容特別強調

「I」:intelligence(智慧)、
「C」:creativity(創意)與
「E」:elegance(優雅)的北歐生活觀點。

I—Intelligence
智慧,是古老經驗的傳承與歷練
古代的北歐人在冰雪的惡劣環境,體認大自然與生命的力量,克
服饑寒,征服海洋,培養了勇氣與智慧。現代的北歐人,建立了
完善的制度,讓人才得以發揮,人性得以提升,卻同時提振經濟
、改善生活,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看似簡單微小,實則深具智
慧與力量的思考與遠見。

C—Creativity
創意,是生活體驗與美好感受的匯聚
要發揮創意,最重要的其實是如何養成構思能力,如何知道自己
站在那個座標上,知道自己有那些資源可以運用,最後,表現的
手法還要獨特高雅。北歐小國寡民,卻能創造出這麼多影響世界
的品牌、設計、創意以及概念,其中值得我們借鏡之處,就是學
會怎麼樣「生活」,因為生命就是最好的養分。

E—Elegance
優雅,是拒絕成為醜陋事物的堅持
北歐的優質生活,是令人羨慕的資產,無論是對品牌魅力的加分
、對國家的形象、對下一代的耳濡目染、對設計藝術氣氛的滋潤
,美學的社會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景要保護」、「運用設
計與科技,化腐朽為神奇」、「學習把火力放慢,不躁進」、
「韃伐醜的人事物」,這些都是北歐已經做過的事,我們也都有
機會運用看看。

看完書後,對北歐的文化及生活態度會有初步的了解。
我們常常在談瑞士經驗可學,新加波能為什麼我們不能。
其實並不是不能,而是我們欠缺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度,
及對自我的認同度。
從書中可以了解,我們對小孩的過度保護,及環境價值觀,
這些都是影響我們很深的因子。

當人們在談論BOBO,我們只學到享樂,卻不知北歐的生活並
非都是享樂,他們是有所取捨的。生活品質的提升是需要每一個
環節能夠緊密結合的,不是只要對我們有利的,而不利的我們就
捨棄,這樣我們永遠都在學皮毛,也永遠在談別人能,
我們為什麼不能。

這是一本值得翻閱的書,與大家分享,峻廷/960502

好書分享: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單車環島日誌:練習曲

劇中敘述一個聽障男孩決定在大四畢業前,揹著吉他騎腳踏車獨自
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路線,從台灣東
岸到西岸的逆風行,一路所遇見的人與景,讓他體驗到不同的生命
組曲;劇中對白:【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讓我
聯想到目前正再研讀的一本書~~ 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書中提
及關於夢想以及實踐的過程;回想自己受了十多年的教育,我們的
教育很少有機會鼓勵我們勇於做夢;或者提供機會讓我們心中夢想
的種子發芽,在升學主義下,莘莘學子為了應付繁重的課業壓力所
剩下的狹宰體力與時間,能去追夢的時間與機會又更少了,這是頗
令人惋惜的。
我欣賞劇中主角的智慧,更佩服他能聚足勇氣去實踐自己的夢想,
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他的有生之年,能真正給予自己一次機會去
做自己想做的,聽聽自己的內在聲音。
如同書中的作者一個擁有令人稱羨的工作與優渥的生活環境,在一
次尼泊爾的旅程中,種下的未來夢想的種子—為亞洲第三世界國家
兒童提供教育機會,幫住弱勢的孩子募書建學校,
經營『閱讀空間』非營利組織。
當作者需要真正做決定的時候,他必辭去高薪的工作,
還有可能引起週遭朋友對他的關心;讓我印象深刻的事,
他父親所說的一段話:『人生中你真正要滿足的人,
就唯有你自己,不要做任何取悅他人的事,並且不要欺騙自己。』
我們得為我們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我們往往有太多的顧慮,週遭的
親朋好友給予太多的關心和干涉,讓我們忽略了自己內在的聲音,
而放棄了自己的決定。
我想該給自己一些時間和機會,好好的作夢,之後努力的去追夢,
人生本該如此的美好。

閱讀分享: 代號:小魷魚

當初因書店店員的一句話
「是高雄人就應該看這本書」
而跟「代號:小魷魚」結下閱讀之緣。

為什麼說「是高雄人就應該看這本書」呢?
每每聽到要宣傳高雄的口號,
都跟水啊港啊脫離不了關係,
而「代號:小魷魚」就是以漁港為背景,
呈現魚村孩子生活的點點滴滴,
此外也帶出了台灣的遠洋漁業現況,
身為高雄人的我,
在還沒看「代號:小魷魚」之前,
我還真不知道原來高雄前鎮港是台灣最大的遠洋漁港,
可見我真不了解高雄呢!所以囉!真是集趣味、
感性與知性於一書啊!

書中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魚遊戲」---
每個人都是魚變成的,不同的魚有不同習性、不同的表徵,
而人就像魚一樣,受到個性、環境等等因素的影響,
也表現出不同的面向,透過這巧妙的比喻,
讓我從不知不覺中了解魚的世界,
更是對人與魚的配對遊戲感到興致勃勃。
我也試著想,我是什麼魚呢?我一直找不到答案,
我想與其說我對魚不夠了解,還不如說是我對自己不夠了解吧!
「代號:小魷魚」是本適合國小三年級以上閱讀的兒童小說,
但當我讀了之後,我真為當初的想法
「這不是給小朋友看而且還有注音的書嗎?」感到可笑,
幸好我沒有因當初的想法而錯過了這本好書,小魷魚讓我深感,
孩子有一顆柔軟、細膩和體貼的心,
會在不經意的時刻流露出來,
用純真的心觀察到週遭人、事、物最真的本性,
反觀身為大人的我,
自問:我有顆柔軟的心嗎?
所以別再說孩子什麼都不懂囉!

《追逐日光》解我苦痛



☉任懷鳴2007.4.3

2月21日上午10點14分,
父親病逝於花蓮門諾醫院;
而我搭飛機趕到醫院的時候,
已經過了12點。
我握著父親猶有餘溫的手,
不禁痛哭失聲。

父親過世距住院診斷為肺癌,
僅僅二週。二週中,我和家人輪流在醫院照顧父親。
我們始終沒有告訴父親罹患癌症。
父親過世前四天的年初一,孫子們還到床邊接受紅包;
父親強顏歡笑,卻終究難掩痛苦。

病情接著急轉直下。父親隨時會扯下氧氣面罩,
我們則為了「要不要注射鎮靜劑」的選擇而痛苦不已。
父親過世前一天的下午,我一個人留下來陪父親,
卻發現父親 出奇的平靜。
父親靜靜的躺著接受我替他扇涼,沒有痛苦掙扎;
偶爾睜開眼,但也沒有說話。
我暗忖,等年假過後轉到安寧病房,
或許有機會問出父親的遺願。
沒想 到竟然這麼快,快得令人措手不及!

直到16天後父親出殯,
我還是無法弄清楚自己究竟難過什麼。
出殯當天,我反常的起了個大早,
一個人繞了美崙山公園一大圈,仍然沒有半點頭緒。
我想哭,卻哭不出來。

事實上,當確認治癒機會渺茫,
便知道「與父親永別」只是遲早。
難道只因為父親走得太早、太快?這個答案,我不滿意!

我趕快讀了遠藤周作的《深河》,那是本極好的書,
但讀完總覺得心頭的那個結還是沒解開。
於是,又讀了這本《追逐日光》,
而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解答。

作者被診斷出腦癌,只剩三個月的壽命。
於是,作者發明了一個「化解雙方再也無法相見的遺憾」
的方法–解開關係,他利用這個方法創造出生命終點前的
許多「完美時刻」。而我,也終於知道自己痛苦的來源–
因為,我還來不及向父親懺悔,
還來不及當面表達對父親的敬愛!

當讀到作者構思「如何與14歲的女兒吉娜了結關係」時,
我也意識到另一個痛苦(或者恐慌),
那就是「有一天自己也要離開人世,與所有所親所愛的人
永別」。原來,死亡的真正痛苦不在步向未知,
不在疼痛,而在「與這個世界永遠脫離關係」。

又讀到作者的夫人柯琳在補述中說:
「…但他永遠也不會滿意,永遠也不會覺得在與她(吉娜)
有關這件事上已做到最好。
原因出在,他缺乏最後一個元素,而這元素,
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了,那就是時間。」於是,我哭了。


----
書名:追逐日光(Chasing Daylight)
作者:尤金.歐凱利(Eugene O’Kelly)
譯者:張秀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6 年 06 月 13 日
定價:220元

【好書介紹】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本文摘自方智出版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作者: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
定價:200元
歡迎至圓神書活網購書


「我願意在今天做些什麼,
好讓明天可以成功?」
——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本書作者)

從史丹佛的棉花糖實驗開始
阿瑟開車穩穩地穿行在城裡的車流中,
一邊把他快完成的「紐約時報」拼字遊戲塞到椅背後面。
同時,阿瑟的老闆,喬納森.沛辛這位出版業鉅子往後靠進
柔軟的皮椅裡,開始了他的故事:

「我4歲時參加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後來變得很有名。
這個實驗是探討小孩子能不能延遲享樂
(delayed gratification)對他以後所產生的影響。

「這個實驗大概是這樣的:跟我一樣大的小孩被帶到一間房
間,一次一個人。然後有一個大人進來,在我面前放了1塊
棉花糖,她說她得離開15分鐘,如果她不在的這段時間裡,
我沒有把棉花糖吃掉,等她回來之後,她會再給我另外1塊
棉花糖當作獎賞。」

「1換2的交易。付出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回報。
嗯,就算是4歲的小孩都會覺得很划算。」阿瑟喃喃自語地說。

「當然啦。可是,15分鐘對一個4歲的小孩來說,是很漫長的。
再說,身邊也沒人會提醒你不可以吃。
所以,那塊棉花糖的魅力突然間變得很難抗拒。」

「那你到底有沒有吃掉棉花糖呢?」

「沒有。但至少有10次以上我差一點就要吃了,
我甚至去舔了它一口。讓我看著糖卻不能吃,實在是很痛苦。
於是我唱歌、跳舞——所有我想到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事我都做了——

「然後,感覺像是過了幾個小時那麼久,那位和善的女士終於回來了。」

「那她有沒有給你另外1塊棉花糖?」

「當然有。那2塊棉花糖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

「不過,這個實驗的重點到底是什麼?他們有告訴你嗎?」

「這批研究人員回收了將近100份棉花糖家庭的問卷,研究結果相當驚人。

結果是,比起那些大人一離開,就把棉花糖吃掉的小孩,
沒有吃掉棉花糖的、甚至是掙扎了很久才吃的小孩,
在學校裡都表現得比較好。

他們比較懂得與其他人相處,也比較會處理壓力。
這些不吃棉花糖的小孩,最後都比吃棉花糖的小孩要來得成功很多。」
沛辛解釋說。

「嗯,這的確很像你的寫照。」阿瑟說:「可是我還是不懂。
為什麼4歲不吃棉花糖這件事,可以讓你在40歲時變成
一個身價數10億的網路出版商呢?」

「這當然沒有直接關係。只不過,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
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

「為什麼?」

「今天早上你不是告訴我,
珮蘭莎答應要留一盤美味的西班牙海鮮飯給你嗎?」

「是呀,她跟我說這次的海鮮飯是最頂級的。」
「那,你在就要吃到全世界最頂級的海鮮飯前的30分鐘做了什麼?」
「吃了一個麥香堡——吃了棉花糖!我懂了。因為我不能等,
所以我為了一個什麼時候都吃得到的東西,壞了自己的食慾。」

「沒錯。你選擇了即時的享受,而不是為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忍耐。」

「天啊,沛辛先生,你說的一點都沒錯。但我還是不太懂,
吃不吃棉花糖,真的跟你坐在那裡放鬆享受,
而我坐在這裡開車有關係嗎?」

「沒錯,阿瑟,絕對有關係。我們到家了,
現在我要去享受一頓美味的午餐,你呢,有什麼打算?」

「在我吃得下任何東西之前,都不要讓珮蘭莎找到我。」

阿瑟將沛辛先生載到門口,幫他開了車門跟大門。
這是個多年來付他薪水,而且在他願意聽的時候,
還教他些有價值的道理的老闆。

此刻他還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他猜想這個有關棉花糖的事,
會是老闆教給他最重要的一課。阿瑟離開了老闆的家,
開車到附近的雜貨店,買了一包棉花糖。


成功的人不會急著吃棉花糖:

「沛辛先生,早!你答應要跟我解釋那個棉花糖的故事,
我滿腦子都在想這件事。」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阿瑟你是想知道怎麼應用棉花糖理論,
還有不吃棉花糖的人為什麼比吃棉花糖的人成功,對嗎?」

「對啊,我想知道這跟你的成功有什麼關係,呃,還有,
跟我自己差強人意的成就有什麼關係?」

「嗯,『差強人意的成就』,真會遣詞用字。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你這麼會玩拼字遊戲了。」

「謝謝你,沛辛先生。我對文字是還滿有一套的,
只是平常沒什麼機會表現。」

「阿瑟,你可以改變現況,我會告訴你怎麼做。
不過,現在讓我們先回到你之前那些吃棉花糖的日子吧。
先從高中開始好了,你那時候開什麼車?」

「哦,沛辛先生,我那時候開的可是最屌的車!
一台棗紅色的雪佛萊Corvette敞篷車,
絕對是一台炫到爆的好傢伙。
我還載過回鄉探親的選美皇后一起兜風咧!」

「這就是你買那台車的原因嗎?」

「為了把妹?當然啦!而且很有用耶,
我的電話簿從A排到Z都是滿的。」

「我相信。阿瑟,你怎麼買得起那台車?是人家送你的嗎?」

「不是啊,我用我16歲生日時拿到的錢來付頭款,
然後去打工來付每個月的貸款和保險,
不過我還得打第2份工來負擔跟所有女生約會的費用。
如果車子需要維修,那我就真的慘了,
大部分時候我都處於破產狀態中。」

「你那台炫到爆的雪佛萊是塊很大的棉花糖吧?」


「啊……這就是眼前的甜頭,對吧?
我要馬上就擁有炫車和辣妹,這些卻不長久。
到了今天,我開的是你的車,
沒有哪個美女會對一個司機感興趣。
可是,沛辛先生,每個人在高中的時候不是都想要最炫的車、
最辣的妞嗎?」

「我當然也是啊,阿瑟。我高中的時候最羨慕像你這樣的人了。
但是我選擇把錢存起來念大學,因為我相信,只要好好讀書,
我就能得到人生中所有想要的東西。我那時候不吃棉花糖,
換來的是現在的一切。」

「換個例子好了,如果我今天1次給你100萬,
或是每天給你1塊錢累積金額的倍數,連續給30天,
你要選哪個?」

「沛辛先生,我不是笨蛋,當然會選100萬啦。」

「你看你又來了,阿瑟。你又吃棉花糖了。
你老是只圖眼前小利,而不會將眼光放遠。
你應該選1塊錢,因為這樣的話,
30天之後你會拿到超過5億!不過很可惜,
才100萬就讓你把持不住了。」

「沒錯,阿瑟,我是說真的。
這就是不馬上吃掉棉花糖所產生的驚人力量。
1個月5億比1天100萬好太多了。」

「真的,我想你說動我了,沛辛先生。
可是,我光知道理論又能怎樣?要怎麼做才能扭轉我的生活?
你又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快到公司了,阿瑟,所以我只能先給你4個『棉花糖守則』。」


4個棉花糖守則:
(1)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
(2)成功的人說話算話。
(3)不要一開始就把棉花糖吃掉。等待對的時機,
 這樣可以吃到更多棉花糖。
(4)凡事要從長遠來想,1塊錢的倍數累積30天,會超過5億。


延遲享樂 提前成功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並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夠不夠聰明,
而在於擁有「延遲享樂」的本事。

「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高度的成功,
而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則是不斷地在累積債務,
無論在工作還是收入上,都心存怨懟。但是,你不一定要這樣子!

決定未來是否成功的不是過去,而是你現在願不願意付出。
今天你所做的選擇,會在明天帶給你大大的回饋——
只要你別那麼急著吃掉棉花糖!

一本不錯的書,和大家分享  ------  峻廷

【讀書心得】碰觸創意的源頭 : 我看《賴聲川的創意學》所感

作者﹕文/風間薰 圖/蘇菲亞

在行銷企劃工作的過程中,創意是時常被提及的事。記得以前在學校唸書的時候,總是非常羨慕媒體上報導的「創意大師」,如何才能成為那麼有創意的人啊?
於是在書店中、在專業媒體所舉辦的各種廣告行銷相關課程中,出現了各式各樣教你更有創意的書及方法,在資訊發達的時代裡,國內的、國際的各類學說如過江之鯽,多得數不勝數。

後來因生命的轉折,對現代表面流行的東西不那麼有興趣,如果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暫,那麼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我開始嚮往起古代天人合一的境界,想要探索生命最 終的答案,於是進入了修煉。走在內心修持的這條路上,竟也意外的,知了創意的源頭,這宇宙天開地闊、萬物生生不息,如此的有創意,祂原本就在那裡,等待著 人們願意提昇生命層次後,自然就會擁有。
於是很高興的,在創意真正的意涵被模糊了的時代中,今年夏天終於有一位重量級的創意人,將他多年創意經驗中最核心的東西--智慧談出來,那就是賴聲川。
看賴書川所寫的《賴聲川的創意學》,可以真切感受到他的誠懇,那種謙虛的觀照及反省,我想那個力量是來自他對佛法的修持,因此在創作時,他會不斷反問自己創作的動機,以及他所創作的東西是在給垃圾,還是給禮物。我想,這也是他為何能一直有好作品出現的原因。
他說:「創意的力量是偉大的。我們的創意能到達什麼樣的境界,最終還是得回到我們的創作動機。動機可以限制我們做出低等的作品,對人類沒什麼意義,可能只對創意人個人有點意義。動機也可以解放我們,做出最偉大的作品,造福人類。選擇在自己。」
賴聲川將創作的過程整理成一張圖表,稱為「創意地圖」。在這張地圖中分為左、右兩邊,左邊管「創」,是「智慧」,在生活中學習;右邊管「作」,是「方法」,在藝術中學習。而這兩邊分別連結到底層更大的神祕泉源,也就是創意泉源。
在今日的創意教育中,似乎都只教右邊,也就是方法的部份,而遺忘了左邊—智慧。也就是說現代教育體系中並不負責左邊的事,或者說隱藏著一種共識:智慧無法或不該被教導。
所以沒有生命智慧為根底的創意,往往只是表面短暫的流行。遺憾的,在現代的社會中,這相當的多。而一層層的影響就是造成現今台灣社會的浮華及表面。
回首當年,為了怕落伍,也跟著去追所謂的流行、前衛,這之中不乏新潮、搞怪的東西,但並不舒服,總是說不出個原因來,以為和多數人一樣,就是好、就是創 意,這樣的認識是相當淺的。修煉後才知道,好的創意是有標準的,會感動人、啓迪生命、給人向上的力量。而創意源頭越是和宇宙無私的特性連結,則越能開闊。
就 這樣,世界吹起了一股回歸美好傳統、談心靈道德的創意風潮。所以2000年約翰‧奈思比這位趨勢大師談高科技、高思維。2005年湯姆‧畢德士在《重新想 像》中說:現在的消費要配合心靈。而日本MCEI行銷傳播經理人協會出版的《2005百人百語》中資深的編輯川島保說:我希望可以重返那傳統的美好。因 此,廣告給人的啓迪就負有相當大的責任。
我期待這之中以真摯感情為訴求、強而有力的廣告片能出現。現在時常可以看到以便利、不費力、速度、拖拉等表現手法將沒有禮貌成為日常化趨勢的廣告,我希望 這樣的情況首先要改變。然後考慮以下幾點,發揮您們的創意,深入了解顧客、深入了解顧客的家人、深入了解別人、對顧客自我啓迪及生涯教育成長能有所幫助、 促進人類對現處世界及環境的理解、對社會問題的理解。
如同賴聲川所言,創意就是給題目、解題目,每個人都能夠有創意,也就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更好解題目的能力。而人生中最大的題目就是改造自己,這件最偉大的 創意工程就是修煉。推薦大家可以看看這本書,更祝福大家都能走上通往智慧的路,那全面而起,在各行、各業、各領域,改變世界的力量,將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

【好書介紹】蘋果橘子經濟學(適合對象:教師)

~聽一個聰明腦袋說有趣的故事
☉任懷鳴2006.6.30

這本「經濟學」沒有深奧的數學公式,也沒有複雜的圖形曲線;書裡幾乎看不到幾個經濟學術語,更看不到長篇大論的經濟學理論。這本「經濟學」根本不像經濟 學,卻更像一本妙趣橫生的故事書。但它確實是本經濟學的書(或者應該說:它才是一本經濟學的書!其它的,倒比較像是數學的書、或哲學的書),而作者也是貨 真價實的經濟學家。

書的主要作者–李維特(Steven D. Levitt)–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現任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不到40歲便獲獎無數,其中還包括學術界譽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搖籃」的克拉克獎 (John Bates Clark Medal)。本書的另一作者杜伯納(Stephen J.Dubner)是紐約時報的記者,他發現李維特是極少數不說「外星話」的經濟學者。而李維特自己也承認:「我對經濟學領域真的所知不多。我的數學不 好,對計量經濟學懂得有限,也不知道該如何從事理論研究。」是的,這樣也可以成為經濟學家!

太多經濟學家缺乏敏銳的直覺和觀察力,更嚴重缺乏開創性、提不出有趣的問題。李維特可說是「經濟學界的印第安那瓊斯(註)」,他發掘了許多看似怪誕,卻與 真實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例如:墮胎合法化何以能降低十五年後的犯罪率?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為什麼都會作弊?從「游泳池殺死的小孩比槍殺死的小孩 多」,怎麼推論出理想父母的條件?三K黨和房地產業務員有何相同特質?販毒既然好賺,為什麼毒販還是窮得只能跟他母親住在一起?…是不是很有趣!?更重要 的是,這些問題將揭開社會真相。

為什麼叫「蘋果橘子經濟學」呢?我猜應該是中譯者想出來的點子,意思是說:這個厲害的經濟學家發明了一個厲害的工具,明明看起來像是一顆蘋果,用他的工具 一切,裡頭竟然是橘子!原書的副標題–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已說明了一切:探尋每件事情背後隱藏的一面。李維特用的當然還是經濟學裡的常用工具,但是,要能「去皮探隱」,恐怕還要看操刀者的 技巧和功力。克拉克獎的評審便說:「李維特是其同儕實證研究學者當中,最能開創新局的!」

這本書在美國連續47週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十名,在亞馬遜書店的暢銷程度僅次於《哈利波特》。別忘了,它可是一本經濟學的書!

老師們應該看這本書嗎?絕對不可以!就像我介紹《見樹又見林》一樣,這本書根本就是經濟學的「葵花寶典」,當老師們都練就一身絕世功夫,擁有「乾坤大挪 移」的可怕力量;甚至他們教出來的徒子徒孫也都成了頭腦清晰、眼光銳利的改革份子;那麼,菁英集團的既得利益如何維持?統治者的愚民政策又如何繼續?這怎 麼得了!

【註】印第安那瓊斯,是電影《法櫃奇兵》裡那個愛冒險、又藝高膽大的考古學家,哈里遜福特飾演。

----
書名: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作者:Steven D. Levitt、Stephen J.Dubner
譯者:李明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6 年 03 月 30 日
定價:300元
■以「書籍比價」網站(http://findbook.tw/)搜尋發現: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www.books.com.tw/)、搜主 義網路書店(http://www.soidea.com.tw/)、三民網路書店(http://www.sanmin.com.tw/)皆可以79折 (237元)購得。

----
◎懷鳴對本書的評價:
重要性:4(1~5)
精彩度:5(1~5)
硬度:3(1~5)

《好書介紹》世界是平的(適合對象:教師、家長)



☉任懷鳴2006.1.12

光看書名(世界是平的),就夠吸引人了。

翻過來看到封底的標示:「紐約時報、BusinessWeek、亞馬遜Top 1暢銷書」卻讓人懷疑會不會又是行銷包裝,或只不過是本沒什麼深度的拼湊之作。再仔細一看,原來作者是赫赫有名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利曼(Thomas L. Friedman)。作者介紹中指他在《紐約時報》每週三、五見報的國際事務專欄,透過供稿系統,已固定被全世界七百多種報紙轉載,影響力更甚於上個世紀 另一位普立茲獎得主李普曼(Walter Lippmann)。除了這本《世界是平的》,他之前出版的三本書也都是暢銷書,可見作者的寫作功力(或唬爛的本事)的確高超。

除上述聳動的宣傳,我被封底的另一段文字「電了一下」!那是作者在書中的某一段描述,也是這本書想要傳達最重要的一個訊息:「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 代」,哦不不,應該是:「世界將全面變化,生存競爭將沒有國界。」到底是哪一段文字呢?請看:「小時候我常聽爸媽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跟 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我則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

很震憾吧!但也滿生動有趣,不是嗎?作者為什麼要如此誇張的宣布:「世界是平的」呢?因為,五百年前哥倫布宣布:「地球是圓的」的啊,所以他也要來點驚人 之語嘛!為了要證明「世界是平的」,作者展現了他一流的說故事絕活。他從班加洛(印度的矽谷)Infosys總部的全球視訊會議中心,談到美國的會計事務 所、律師樓、航空訂位、甚至建築繪圖、醫院的電腦斷層掃描分析,都已經逐漸外包到美國國境之外(主要是印度)。他更整理了十五年來十個全球的大事(抺平世 界的十大推土機),來說明事情發展的動力。總之,佛利曼利用他紐約時報記者的頭銜,到全世界「騙吃騙喝」,確實蒐集到許多一手資料來證明他的「地理大發 現」。當然,我們也不得不佩服他那歸納和洞察的能力、以及他那枝生花妙筆了!

有人可能會批評佛利曼是「全球化」的擁護者。而幾次WTO部長會議的「反全球化」運動,不是指出「全球化」是個「圖利富國、壓榨窮國」的騙局嗎?我卻認 為:佛里曼應該是一個全球化的「務實主義者」,他相信全球化已無法阻擋,擋了也不會有好處。他認為放火燒麥當勞、用雞蛋丟警察,企圖破壞世界抹平的過程, 一點也幫不了窮國的窮人。他認為不如努力改善印度、中國等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和教育,讓窮國參與這個抹平的世界。他認為窮人並不恨有錢人,他們恨的是沒 有致富的管道。

這本書的章節目錄也吸引我的目光。例如:第六章「如果你希望自己和孩子有競爭力」,那就是要在「非常特殊、非常專業、非常深耕、或非常會調適」四個當中至 少有一個。第七章「如果你的國家再不好好拼教育」,嘿嘿嘿!以及第八章「給國家、企業、父母的良心建議」,嗯—,各位自己看吧!

----
書名:世界是平的
作者:湯馬斯.弗利曼(Thomas L. Friedman)
譯者:楊振富,潘勛
出版者:雅言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5
定價:390元

----
◎懷鳴對本書的評價:
重要性:5(1~5)
精彩度:5(1~5)
硬度:2(1~5)

《好書介紹》受壓迫者教育學(適合對象:教師)



廿世紀下半最重要的教育經典~
Freire的《受壓迫者教育學》

☉任懷鳴2005.9.29

今年的教師節老師們似乎很不快樂,民調顯示,一半以上的中小學老師對工作感到沮喪,對教育政策的動盪更感到不滿。我想,弗雷勒(Paulo Freire, 1921-1997)的《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ia do Oprimido)》或許是老師們自我救贖的一帖良藥。

弗雷勒被許多人認為是20世紀末最重要的教育哲學家。1970年出版的這本《受壓迫者教育學》更早已是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最常被引用的教育經典。近年來,由於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在西方日漸盛行,弗雷勒的教育思想更受到全世界的重視。

弗雷勒出生於巴西的中產家庭,但遭逢經濟大蕭條,家道中落,幼時就遍嘗饑饉,也因此使弗雷勒對於貧窮與社會底層有著深刻的認識。弗雷勒後來成為巴西 1940年代農民和工人識字運動最重要的推動者,正來自於他對窮人處境的思索與反省。因此,有人說:這本《受壓迫者教育學》是左派教育學的經典,換句話 說,就是窮人教育學的經典。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本《受壓迫者教育學》絕不僅只是教導窮人如何翻身,更不僅是教導受壓迫者如何自我武裝、以反抗壓迫者。 它其實是一部洞悉人類社會中亙久存在的壓迫處境的巨著,更是一本教導人們以教育化解此一壓迫處境的行動綱領。台灣的教育工作者,其實從未真正掙脫長期存在 的壓迫處境,甚至,廣大教師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壓迫處境;於是,老師們固然身為被壓迫者而感到痛苦,甚至,老師們面對學生時也轉而變成壓迫者,造成學 生的痛苦。這都是今天台灣的老師讀這本書的重要意義。

《受壓迫者教育學》嚴厲批判目前的學校體系成為菁英壓迫階級控制社會的工具,指責學校教育一味灌輸主流價值、使得受壓迫者順從社會體制、安於現狀而無法覺 醒。書中拒斥「屯積式教學法」(banking education, 其實就是「填鴨式教學」),主張「提問式教學法」,使教師與學生互為學習的主體,進而培養學生具備批判與創造能力、並獲得心靈自由及主體意識的獨立人格。 弗雷勒在書中作出大膽、勇敢的批判,絕非學究式的閉門造車,而是透過實際工作經驗的有感而發,因此人稱弗雷勒為「行動哲學家」、「教育革命家」應不為過。

弗雷勒的深刻言論常能激發讀者對教育改革的熱情,也因此能激發讀者的具體行動。台灣上個階段的教改運動,參與改革行動的多為「民間教改人士」,基層教師的 參與比例反而不多,原因就在基層教師的覺醒仍不普遍,也就不能產生巨大的教育改革熱情。但改革畢竟是長期進行的點滴工程,需要基層教師的堅持參與;只靠少 數「菁英份子」,終究無法扼止教育品質的滑落。今天,當社會輿論對教師充滿質疑與批判,當國家仍繼續把教師當作執行政策的工具,教師們應該覺醒、拒絕再作 「沉默的羔羊」,為了重新找回作為教育者的主體性,就應該重新省思教育作為壓迫處境的結構問題;而弗雷勒提供化解處方的這本《受壓迫者教育學》,相信可以 讓老師們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

本書的中文譯本唯一的缺點是:文字較生硬、句子顯得拗口。可能是原著為葡萄牙文寫成,因為幾經翻譯,譯者擔心錯失原意,而刻意直譯的結果。相信有心人會克服這個困難。

----
書名:受壓迫者教育學(卅週年版)
作者: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
譯者:方永泉
出版者: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年:2002
定價:250元

----
懷鳴對本書的評價:
重要性:5(1~5)
精彩度:3(1~5)
硬度:4(1~5)

《好書介紹》看見自己的天才(適合對象:教師、家長)



重新從心對待特教生~盧蘇偉的《看見自己的天才》
☉任懷鳴2005.06.25

盧蘇偉的這一本「看見自己的天才」講的是自己的成長故事。看完書我才知道,原來赫赫有名的市北師幼教系盧美貴教授就是作者的親大姐。在法院擔任「少年保護 官」的作者,如今已是一位青少年輔導專家,更是一位演說名嘴,演講足跡遍達美加、東南亞諸國,逾三千場次,其聲名更勝過貴為大學教授的大姐。相信這是盧家 大姐作夢也想像不到的事吧!?但如果學校的老師們,人人都像這位盧家大姐,家中有個「智障兒」弟弟(只是比喻,不是故意烏鴉嘴),相信老師們的教育成就應 該也將不亞於盧美貴教授才對。而千千萬萬個「盧蘇偉」,也將因為恰當的教育對待,而走出歧視與誤解的陰霾,進而一展長才、飛上枝頭。

讀這本書時,我曾多次鼻酸流淚,思緒也一直跟著故事的起伏上下波動。作者說故事的本領固然令人讚歎,但或許正是作者自己的故事,說來才格外真實感人吧!當然,作為一個從小被視為無可救藥的智障兒,卻一路劈荊斬棘,終於峰迴路轉,並成為一代名人的歷程,本身就傳奇性十足了!

書中有幾個場景最令我難忘:盧蘇偉小時候罹患腦膜炎,智力受損,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爸媽慶幸兒子保住小命,能學會多少,自然就不計較了。每次考試, 姐姐們都有好成績,但盧蘇偉總是抱「鴨蛋」較多。但爸爸看了,不但不生氣、難過,竟然還一臉高興的說:「我們阿偉也有分,不錯!不錯!阿偉的分和姐姐的分 不一樣,都是好分。」多偉大的家長,多幸福的智障兒啊!三、四十年前能有如此開通的家長,相信不多!而反面的例子就在他們家的隔壁:那個總是得第一名的阿 義。阿義有個嚴苛的爸爸,不知是虛榮心,還是補償心理,阿義的爸爸竟然要求阿義每科都得一百分,少一分打一下。有一天,盧蘇偉因為「考了10分」而被獎勵 吃雞腿,引起左鄰右舍圍觀;阿義的爸爸不服氣,就拿出阿義的考卷展示。不幸,阿義竟有一科「只有九十分」。阿義的爸爸不由分說,當眾抽出皮帶就是一頓好 打。可憐的阿義揉著手臂和屁股,坐在家門口低頭飲泣;而看著全程、卻完全不明白的小盧蘇偉竟得到下面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分數一定不能考太多,名次 一定不能得太少,否則會被打。」

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Howard Gardner)便明白指出:「人們之所以如此不同,正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如果大家能認清這一點,我想,我們至少能克服許多人間的苦難。」盧 蘇偉的故事證明了「人人都是天才,只是天才不一樣罷了」,也同時證明了「當上帝關上一道門,將為你另外開一扇窗。」問題是:父母師長們能不能有這樣的體會 呢?

----
書名:看見自己的天才
作者:盧蘇偉
出版社:寶瓶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年:2004

----
◎懷鳴對本書的評價:
重要性:3(1~5)
精彩度:5(1~5)
硬度:1(1~5)

《好書介紹》十一號談話室(適合對象:教師、家長)



作孩子的貴人~盧蘇偉的《十一號談話室》

☉任懷鳴2005.04.15

李家同教授曾說過一個「騙老師的學生,影響了我一生」的故事,講一個沒有爸爸的高中生,因為渴望父愛,竟心生一計:故意讓自已成續一落千丈,來測試學校的 每一位男老師對他的反應。結果是:「我的英文老師對我的成績完全無動於衷,他將考卷還給我的時候,一點表情也沒有;我的國文老師將我臭罵了一頓,他說他最 痛恨不用功的學生,他罰我站了一個小時。我雖然只有高一,個子已經很高,高個子最怕罰站,這麼大的人了,還要被羞辱,我當然心情不好。第二天『赤壁賦』一 個字也背不出來,國文老師發現我交了白卷以後,立刻又罰我站,然後,在下課的時候,他向全班宣布,他已放棄了我。」於是,最後雀屏中選的,就是故事中的這 位數學老師。因為他「不但一再問我怎麼一回事,還(免費)替我補習」。三十年後,這位好心的數學老師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中卻不免嚇出一身冷汗;為了自己 的一念之仁、挽救了一個孩子而感到僥倖。

我們當老師的,有一個先天不足,那就是:我們大多數的成長過程經常是一帆風順,就算不是書香門第、父慈子孝,至少也不是三餐不繼、家庭破碎、或出身犯罪。 在學校裡,就算不是召列前茅、資優生,至少也不是不受教的放牛班、放牛生。我們的親朋好友、同學鄰里當中,就是很少出身陰暗、來自社會底層、或生活環境悲 慘的人。於是,我們當老師的,對人間的不幸,總是缺乏深刻的感受與理解,有時甚至缺乏真正的關心。於是,責備求全者有之,冷潮熱諷者有之,冷漠放棄者也有 之。

盧蘇偉的這一本《十一號談話室》恰可彌補我們當老師的這個先天不足。書中的27個故事,個個是充滿真情血淚的人間悲喜劇,訴說著故事主人翁的不幸境遇、與 環境糾纏難解的無奈、以及向命運吶喊的艱苦歷程。讀來令人鼻酸!但這本書畢竟不是煽情的社會版新聞,除了因為每個故事都是作者在法院擔任「少年保護官」的 真實個案,更是因為書中充滿作者的積極樂觀與真誠自省。更可貴的是,我們在書中看到一個永不放棄孩子的典範:他除了有理解人世的圓融智慧,更具備了成熟處 理問題及對話的技術。

這本書沒有小說家的布局機鋒,卻仍展現高潮迭起的故事張力。我想,除了作者樸素而真誠敘事風格,可能正是故事的真實感令人汗毛直豎吧!這本書,好看!

----
書名:十一號談話室
作者:盧蘇偉
出版社:寶瓶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年:2005

----
◎懷鳴對本書的評價:
重要性:4(1~5)
精彩度:4(1~5)
硬度:1(1~5)

《好書介紹》見樹又見林(適合對象:教師)

一本開天眼的社會學「開胃書」~
《見樹又見林》

☉任懷鳴2004.7.29

很久沒有看到一本如此生動、短小易讀、
充滿智慧、又深具啟發性的學術作品了。



作者是任教於美國哈特福女子學院的社會學者,
三位譯者則是國內的社會學者;
譯者固然慧眼識英雄,
能在浩瀚書海中替讀者發掘如如此珍珠,
而準確洗鍊的譯筆、加上配註國內的案例或說明,
更使得這本中譯本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本書的主旨在告訴我們,看待人世間問題的方法,
除了可以從個人特質、個人態度、個人言行這個角度來思考,
也應該從社會結構的面向來思考。
事實上,人從來就 不是獨立於社會而存在的,
個人的態度與言行在在受到整個社會體系的影響;
但我們卻經常無法看出、甚至不能意識到這個影響。
於是乎,人們經常以一種「個人主 義」式的取向來理解或解決問題。
例如貧窮,常見的看法是窮人條件不好、
能力不足、或者是努力不夠;於是,
解決的方法就在提昇窮人的「競爭力」、或提昇窮人 的「企圖心」。
但當一個社會前20%的人口擁有全社會80%的財富,
而底層40%的人口卻只擁有2%的財富(這個例子就是美國),
於是,窮人「力爭上游」 的結果,是有另外一些人變成了窮人。
因此,我們就不能只從「個人」這個角度來思考,
而必須從社會結構、社會價值觀等社會學的面向來看待貧窮這個問題。

這本書當然就是一本社會學的入門書。
而作者想帶給讀者的訊息就是:
社會學將提供給我們「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讓我們能夠觀察世界、
思考世界、思考我們們和 世界的關係。
社會學為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給了我們一面鏡子,
反映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是誰。」作者很客氣說:
「這本小書就是關於認識這扇窗 和這面鏡子,
以及如何學著使用它們,使我們看得更清楚。」
如果把社會學當成理解世界的絕世武功,我卻要說,
這本書根本就是社會學的「葵花寶典」!

老師該不該看這本書?開玩笑,絕對不可以!
當老師們都一個一個練就這身絕世功夫,
將擁有「乾坤大挪移」的可怕力量,
屆時他們教出來成千上萬的徒弟們也都成 了頭腦清晰、
眼光銳利的社會改革份子;那麼,菁英集團的既得利益如何可以維持?
統治者維護菁英集團的愚民政策又如何可以繼續?這怎麼得了!

----
書名:見樹又見林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中文第二版
作者:Allan G. Johnson
譯者: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
出版者: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2003
定價:250元

----
◎懷鳴對本書的評價:
重要性:5(1~5)
精彩度:5(1~5)
硬度:3(1~5)

《好書介紹》數學故事書的閱讀新視界(適合對象:教師、家長)

☉王道還【2000/01/17/聯合報】

「數學是人類發明,迷惑自己又迷惑他人的東西。」

這是初中教我數學的賴勝藏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讓我第一次覺得數學似乎是一種奇怪的心智體操。
我因而產生了好奇心,想窺探數學的奧祕,
從此愛上了「數學故事 書」。
那時我著迷的,不是解題的挑戰,
而是「數學怪人」以及莫名其妙的數學式子。
阿基米德大概是我第一個數學英雄,一想起他從澡缸裡跳出來,
大叫:「我發 現了(浮力原理)!」我也興奮起來,
雖然不免又尷尬又下流地想像他光著身子的德行。

大概是愛屋及烏吧,其他的「科學故事書」(現在流行叫做「科普」)
我也是有機會就讀。興趣至今不衰,是習慣,也是在找靈感。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 本行的、自以為熟悉的題材,
作者能不能新瓶裝舊酒,以嶄新方式表現功力,是觀察重點。
外行的、不熟悉的領域,看的是作者起承轉合的瓞事功力。
說白了,除了 想看好看的故事,還想偷招。

《費瑪最後定理》、《不只一點瘋狂》、
《幹嘛學數學?》這三本書,
都是好看的故事書,舉重若輕,引人入勝。
多數人都怕數學,無論上課還是做作業,
都有不知 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浩歎。
檢討起來,自己、老師與課本都有責任。
要是課本能寫得像這三本書一樣,
自己與老師的壓力,大約都能減輕。

■數學是什麼?–人腦創造最困難的問題

三本書的主題不同,可是都在處理一個大問題:「數學是什麼?」——
這大概是人腦創造的最困難的問題。
科學家好不容易弄清楚了:
許多動物與人類嬰兒都有基本 的「數學觀念」,
像是「多」、「少」,「大於」、「小於」等等。
可是那到底不是令人敬畏的「數學」。
我們說的「數學」大有來歷,發源於古希臘。
這個事實本 就是一「奇」。
古往今來那麼多人類社群,沒有一個不會數數、計算的。
可是只有古希臘的學者,
為「數學證明」搞出一大堆清規誡律,這才有了「數學」。

更奇的是,這個自尋煩惱的「傳統」居然有傳人,
而且他們入迷的程度,
希臘人都比不上——不惜犧牲常識。
就拿負數來說吧。「負二個蘋果」像話嗎?
承認了負二之後,那麼負二開根號呢?虛數。
就這樣,純理、純淨的數學世界開展了。

最令人參不透的,是向壁虛構的「數」,
居然有現實意義。
負數、虛數本是純(蠢)理的產物,最後都產生了大用,
成為描述某些自然現象的方便工具。

■發明,發現–由猜想到證明秩序的存在

數學究竟是人類發明的,還是人類發現的呢?

「費瑪定理」是發明的。費瑪在十七世紀第一年出生,
「業餘數學家之王」,他靈光閃現,
將大家熟悉的畢氏定理(商高定理)動了手腳,就創造了一個謎,
讓後世的數學家傷透腦筋,創下了以數學謎題贏得不朽聲名的先例。
這定理的來歷已經夠傳奇了。

《費瑪最後定理》的作者全力經營的,就是「傳奇」。
「費瑪最後定理」一九九四年秋天終於
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懷爾斯「證明」了,
那是他獨力花了八年時 間,
綜合了幾個不同領域的數學,才完成的大業。
讀者能不能了解懷爾斯的證明並不重要(這一方面作者不太成功),
可是讀者一定會對純理世界的一絲不苟印象深 刻。
懷爾斯雖然一意孤行,
可是他使用的數學工具與線索,全是前人的遺澤。
相對說來,那些人在讀者心中,可能比懷爾斯還更鮮活些。

《不只一點瘋狂》刻畫的匈牙利數學家艾狄胥(一九一三~一九九六),
對「費瑪最後定理」不感興趣。
他是個現代傳奇人物,終身未婚,四海為家。
他認為「生命 的意義是猜想與證明」,換言之,生命就是數學。
他沒有孩子,可是合作過論文的人近五百人,
出版過一千五百篇以上的論文。
因此他的生命是完滿的——他的「數 學基因」必然流傳後世。
像艾狄胥這樣的人,很難向外行人介紹。
如果只在所謂「人性面」著墨,無法彰顯他的「生命意義」;
可是談數學,以艾狄胥涉獵之廣、發表數量之龐大,也得費心爬梳。
作者的剪裁令人激賞,而且一些重要的概念,
作者夾瓞夾議,讀者容易現學現賣。

例如作者瓞述艾狄胥年輕時就領略了拉姆西定理的精義——
完全失序幾乎是不可能的。
根據這個定理,在一大批隨機資料中,只要嘗試找,一定可以發現秩序。
所以 仰望夜空繁星,什麼獵戶、雙魚、水瓶,只要你想得到,就一定看得見。
本地書市流行過《聖經密碼》一書,以「拉姆西定理」就可以破解。
不僅聖經中可以找出密 碼,任何一本同樣字數的書都能!

■幹嘛學數學?–計算與邏輯並重

《幹嘛學數學?》是一本宣傳書——
宣傳「數學的正確觀念」以及「數學的樂趣與力量」。
最重要的,是作者編出了兩套教材,一套是「國民數學須知」,
以及進階 教材(包括微積分入門)。在教材中,作者實踐了他的呼籲:
數學教材應「計算」與「邏輯」並重。例如十八章介紹幾何級數,
十九章就利用幾何級數談銀行創造信 用的邏輯。
這樣的知識,我們哪會嫌多?

這三本書最有意思的共同點,就是對於「數學真理」的信念。
費瑪最後定理經過媒體炒作之後,數學故事書就在國外書市流行起來,
一時之間數學在大眾文化中的地 位頗有中興氣象。回顧本世紀第一年的下半年,
英國數理哲學家羅素旬月踟躕,憂心數學基礎終將動搖,恍然有隔世之感。
經過一個世紀的覆雨翻雲,幾回大破大 立、今是昨非,費瑪最後定理證明了,
竟然像是救贖的福音。

世事如棋局,要是理性連純理世界都收拾不了,人間事還算計什麼呢?

本會基本文件

《本會基本文件》高雄市閱讀推廣協會章程 2006.1.15
http://docs.google.com/Doc?id=dd959w4x_32dqw97g

《本會基本文件》歡迎加入「高雄市閱讀推廣協會」! 2006.3.16
http://docs.google.com/Doc?id=dd959w4x_33grq38z

本會工作計畫

《本會工作計畫》高雄市閱讀推廣協會95年工作計畫 2006.01.15
http://docs.google.com/Doc?id=dd959w4x_30drxxwt

《本會工作計畫》取消「歡喜閱讀講座」的說明 2006.05.23
http://docs.google.com/Doc?id=dd959w4x_31f89ttb

本會的會議紀錄

成立大會 會議紀錄 2006.01.15
http://docs.google.com/Doc?id=dd959w4x_282ghvf6

第一屆第一次理監聯席會 會議紀錄 2006.01.15 http://docs.google.com/Doc?id=dd959w4x_29c7688w

<活動預告>悅閱遊---旗津

高雄市閱讀推廣協會

悅閱遊---旗津

活動目的: 1.會員間之閱讀分享及情感之交流
2.以閱讀活動為媒介,增進親子間之互動
3.高雄的漁業文化融入閱讀活動中
參加人員: 閱讀協會會員及其親朋好友、對閱讀有興趣之大朋友、小朋友
時間: 96年6月10日 AM 9:00 ~ PM 3:30
地點: 旗津國小
費用: 1.報名費:100元/人 (為感謝旗津國小提供場地,旗津國小之家長及學生免報名費)
2.餐費:50元/人
交通:自理
行程:

時間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負責人

9:00~9:30

報到

地點:旗津國小川堂

林怡燕

9:30~9:40

場地介紹


林怡燕

9:40~11:30

主要

(一)暖身活動
(二)
分組活動
1.
成人組:好書報報、閱讀分享
2.
兒童組:魚兒魚兒水中游
聽故事、說故事、玩故事

任懷鳴
林慧蓉
林怡燕

11:30~13:00

午餐&休息

享用美味的午餐

林怡燕

13:00~14:30

親子同樂

1.魚世界知多少
2.
默契大考驗

林慧蓉
林怡燕

14:30~15:30

當我們
同在一起

1.活動之心得分享&頒獎
2.
旗津景點介紹

任懷鳴
郭峻廷
林慧蓉
林怡燕

15:30

自由活動
&歸賦

1.遊覽旗津美景
2.
快快樂樂的回家

林慧蓉
林怡燕

★說明:
1.響應環保,請自備環保筷、環保杯。
★請於6月3日前
報名
報名方式:
1.電話: 林慧蓉 0920668152 林怡燕 0952608017
2.E-mail: pourwinnie@gmail.com
3.
郵寄:高雄市楠梓區德民路211 林怡燕收
繳費方式 : 活動當天繳費報名費及餐費即可

◎誠摯的邀請會員們及您們的親朋好友共襄盛舉◎

<活動預告>六月份讀書會6月5日


請大家多多參加喔~~
時間:
 96年6月5日(星期二)pm7:30~9:00
地點:
 高雄市廣州一街139號2樓(布蘭琪咖啡)
進行方式:
第一階段為「共同閱讀書」分享,
第二階段為「各自閱讀書」分享。




本月的共同閱讀書為:面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
作 者:楊照
出版社:印刻出版有限公司INK
出版日:2006-02-01

跨入二十一世紀,在經歷政治與經濟的混亂震盪後,
台灣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崩解,
並在內向瑣碎的爭論中喪失了面對未來的準備與宏觀的視野,
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面對此一現象,毅然慷慨陳詞期能振聾發聵。
「沒有關懷,不會有視野。」從台客說到企業文化,
作者自生活細節中觀照社會現象,旁徵博引中外歷史,
從意義之海的滔滔洪流中,揀取如砂金般閃耀微光的觀點,
在現今價值紛亂、速食淺薄的社會中提供一點指引,
期許讀者以開闊的視野與胸襟,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作者簡介: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
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
輯等職,現為《新新聞》週報副社長、東森ETFM聯播網
《週末大人物》主持人。
楊照藉書寫釋放對社會的關懷,以不滅的熱情思索人生與文學,
犀利的風格在文壇中生代裡獨樹一幟。
曾獲得聯合報小說獎、賴和文學獎、
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洪醒夫小說獎等,
並榮選為1996年年度出版風雲人物。
著有長篇小說《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
《暗巷迷夜》(1994年「開卷」十大好書);
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
《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散文《為了詩》、
《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悲歡球場》、
《場邊楊照》、《Cafe Monday》、《迷路的詩》、
《軍旅札記》;文學文化評論集《我的二十一世紀》、
《知識份子的炫麗黃昏》、《流離觀點》、《夢與灰燼》、
《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
《在閱讀的密林中》、《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等。